楠木軒

若收購北汽工廠成真,小牛電動有沒有本事造四輪?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綜合

“小牛電動或將收購北汽新能源常州工廠”,無疑是近段時間內傳得最為沸沸揚揚的一條新聞。儘管最終是以小牛官方出面闢謠而告終,但我們不妨對小牛電動入局純電汽車領域做一個可行性分析。

前車之鑑,未必有所可鑑

先拋開其他層面不談,單從小牛電動造電動汽車來看,從“兩輪”到“四輪”的跨越,總讓人聯想到曾經的力帆。從造摩托到造汽車,力帆始終沒有擺脱技術上的制約,正因為如此,力帆轉型後的汽車產品,在產品力上一直表現一般,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總的來説,一直是以價換量的市場中低端產品,所以在市場生涯末期,產品遲遲得不到更新,且產品品控一直不穩定,所以迅速淪落為市場的邊緣產品,最終退出市場。

但值得注意的是,力帆當年的轉型是從一種傳統交通工具向另一種傳統交通工具的轉變,因此,或多或少存在些許滯後。但如果小牛轉型造純電動汽車,儘管入局較晚,但與一眾PPT造車的新勢力有着截然不同的起點,或許將會得到市場更多的垂青,因此,力帆的前車之鑑未必有所可鑑。

技術設計供應鏈或許不是問題

回到技術角度,儘管兩輪電動車與四輪電動汽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但作為兩輪電動車領域的代表型企業,小牛手中掌握的技術,或許能有一部分通用於四輪純電動汽車,況且在目前小牛的產品矩陣中,已經出現過極其接近微型純電動汽車的產品了,即“倒三輪”形態的小牛TQi。

這款車在智能化配置、安全配置、動力及續航表現上,甚至已經超越了目前市面上的一些微型電動車,例如雷諾Twizy等。

所以如果小牛電動將造車的第一步定位於微型電動車領域,或許很多方面均可信手拈來,無論是技術、設計、還是供應鏈的問題,小牛電動都能依靠目前成熟豐富的產品經驗輕鬆解決。

未知的風險和昂貴的“入場券”

真正制約着小牛入局的,或許就是“造車”的風險以及昂貴的入場券,想真正實現造車,資質並不可少,代工永遠不是長久之計,縱觀目前造車新勢力們為了拿到造車資質,無不都花了大“價錢”,即使小牛電動已經實現了納斯達克上市,但為了一紙資質,依舊需要貢獻大量現金流,即使收購傳聞中的北汽新能源常州工廠也未必夠用。

另外造車燒錢是必然的,對於在兩輪電動車領域風生水起的小牛而言,拿着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丟進“火坑”着實不划算,即使瞄準了微型電動車這個領域,相關規定一旦變化,很可能就會前功盡棄,徒增成本。因此,小牛電動造車目前依舊只能停留在臆測階段。

寫在最後

由此可見,即使技術允許,但是對於小牛電動而言,造車依舊是一件“難”事,與其費勁巴力成為遲到的“造車新勢力”,不如做兩輪電動車的“頭部企業”。所以,小牛造車,還是想想就好啦。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