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車陂蘇志均:龍舟上的民間河長,縫合文化傳承與生態斷層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綜合

蘇志均(南都記者 梁煒培 攝)

近日,由水利部、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三部門聯合開展的“尋找最美河湖衞士”活動結果正式公佈。廣州市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黨支部書記、民間河長、志願者蘇志均入選全國“十大最美河湖衞士”,也是此獎項廣東省唯一入選者。

自廣州推行河長制以來,蘇志均響應政府“開門治水”號召,會同有志之士,發起成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以文化帶動治水,形成“民俗文化+河涌保護”志願服務新模式,打造了“龍舟+碧道”新品牌,發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等一系列品牌公益項目,構建起共治共建共享的治水體系。其所守護的車陂湧成功摘掉“黑臭帽”,重現水清、岸綠、景美,併入選全國治水典型案例。

生態與文化斷層急需填補

收到南都記者專訪邀約時,蘇志均把採訪地點“一水同舟”龍舟文化展覽館,這裏濃縮承載了他這些年來努力的成果。展覽館會客室中掛着一塊牌匾,上書“龍溪之光”。車陂,古稱龍溪,是廣州歷史悠久的自然村落。這裏也是廣州傳統文化保存十分完好的自然村。

蘇志均是土生土長的車陂人。“我是農曆5月出生,離端午節很近,我媽媽説我是聽着龍舟鼓長大的。”蘇志均説,在他小的時候,這裏還是地道的農村,沒有現在豐富的娛樂活動,扒龍舟成為他童年裏不可或缺的娛樂項目。

“扒龍舟已經成為我們家鄉的一種與河涌密不可分的文化符號。”蘇志均介紹,當地龍舟歷史可追溯的是153年左右,但是據他了解,起碼有兩三百年曆史,明代的時候就有划龍舟的活動。在可追溯的153年裏,除了今年因疫情原因無奈取消,當地每年端午扒龍舟活動從未間斷過。

在蘇志均看來,扒龍舟與當地厚重的祠堂文化一脈相承。車陂村有大大小小30多個祠堂,容納了多個名門望族。蘇志均就是蘇東坡第27代傳人。在1500多年曆史裏,車陂村宗族派系間都沒有發生過械鬥,沒有激烈的內部鬥爭。蘇志均認為,車陂村能夠在漫長曆史中保持祥和安寧,離不開宗族祠堂的教化,“扒龍舟其實就是祠堂裏迸發出來的一種力量,成為人文內涵的承載體”。

但是隨着他的長大,村裏的一些變化引起了他的注意。最明顯的感受是,車陂湧的水越來越髒了。到後面水質惡劣程度已經讓人無法忍受。蘇志的家就在車陂湧支湧邊上,一到下大雨時候,河水會上漲,老鼠、垃圾、污泥等噁心黑臭的東西,就會一湧而出,漫到房子裏面去,大水退去,一室狼藉。“那些年,隊員們進去扒龍舟,鄉親們還會調侃説他們是在臭水溝裏面瞎折騰。”蘇志均説。

生活環境變了,傳統文化也有出現斷層。在車陂村工作的這些年,蘇志均曾參與村裏的拆遷安置工作。他介紹,2015年左右,村民陸續回遷,過程中一些因為利益引發的矛盾,甚至手足反目,讓他感受到,雖然村民富裕了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文化傳承卻在逐漸流失。他想,車陂村需要一些改變了。

在龍舟上搭建治水平台

村裏的精神文明建設應該首先重視起來,因為只有人的思想改變了,其他事情才有可能達成。蘇志均是一個有了想法就要馬上付諸實踐的人,此後他便開始將關注的目光對準村裏的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

車陂村歷史悠久,歷史文化遺產豐富,但需要有一個村民廣泛參與,各宗族派系都認可的傳承載體,扒龍舟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2015年,由村委會牽頭,蘇志均負責執行,村裏組織起了一支專業團隊,着手開展車陂村扒龍舟這一傳統項目的保護工作。他們走訪村中老人、發掘整理資料、組織相關活動……經過歷時兩年的共同努力,2017年,“車陂村扒龍舟”終於成功申報為廣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申遺成功,無疑令全村人為之振奮。不過扒龍舟活動越受追捧,車陂湧污水橫流的景象就越發刺眼。“‘車陂扒龍舟’都是市級‘非遺’項目了,如果再不把車陂湧治理好,確實有失‘顏面’。”蘇志均説。

在蘇志均憂心忡忡之際,廣州市政府提出“開門治水”號召,並把車陂湧納入黑臭河涌重點整治名單。這讓蘇志均看到了希望,他要成為一名民間河長,並發動身邊人,配合政府共同推進治水工作。

為響應政府號召,共同推動車陂湧治理,努力實現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蘇志均會同其他有志之士,於2017年發起成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並擔任秘書長(目前擔任該會黨支部書記)。

蘇志均表示,無論是治水還是環境保護,都不是光靠口頭宣傳就能實現的,而是要讓公眾親身參與、切身體驗之後,才會自發投入到環境保護工作中,而扒龍舟就為公眾提供了這樣的平台。

車陂國際龍舟邀請賽(通訊員供圖)

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以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車陂扒龍舟”作為載體,為市民提供親水護河平台,以文化帶動治水,先後多次開展民俗文化和河涌保護相結合的特色活動,逐漸創建了車陂民俗文化與河涌環境雙保育模式。

上任之後,蘇志均便隆重發起了“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項目。一水,就是指珠江水;同舟,即同舟共濟之精神;守望相助,便是為車陂社區搭建公益項目平台,讓車陂做好社區治理,從而達到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一個遠景。平台建立後,蘇志均先後組織了“車陂一水同舟國際龍舟賽”“一水同舟世界河流保護日”、“一水同舟”傳承習俗守護生態活動等,宣傳河長制等治水護河理念,講述文化和車陂湧水環境融合共生的故事。

治水工作很快取得了顯著成效,兩年時間,車陂湧恢復了水清岸綠的面貌。蘇志均笑稱,他想把扒龍舟活動做得更大更熱鬧,但受制於水質的問題,2018年還只能舉辦國際龍舟文化節,等到了2019年,就舉辦了龍舟國際文化藝術節,“藝術”二字背後是水質改善給的底氣。

如今車陂湧白鷺、蟾蜍等物種紛紛迴歸,消失了多年的水棲螢火蟲更是讓兩岸重現星星點點螢火,車陂湧整治入選全國治水典型案例並得到推廣。

以文化魅力廣織護水網絡

如今生活在車陂湧沿岸的居民,大多不再是土著,而是來穗新廣州人,他們沒有從小接受當地祠堂的薰陶,也沒有在扒龍舟的熱烈氛圍中長大。但文化傳統要繼續傳承,河涌保護不能間斷。

“文化這種東西,它真的是無邊界、無國界、潛移默化的。”蘇志均説,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一脈相承的,有着獨特的魅力,即使是天南海北的人,也同樣會被吸引,只是以前缺少一個參與的平台。而他需要做的就是提供這樣的平台。

2018年6月,車陂村的“國際龍舟文化節”盛大開幕,舉辦期間現場參觀人數近30萬,有近200萬人在線觀看了直播。端午節當天,“扒龍舟”系列活動更加吸引了來自全球22個國家的180多名遊客參訪體驗,進一步提升了傳統龍舟文化在海內外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黨支部組織日常巡河(通訊員供圖)

除頻頻發起面向廣州市民參與治水的公益活動外,蘇志均與車陂街道辦組建治水志願者隊伍,形成“人人關注車陂湧”的氛圍,使治水工作常態化、平民化。

目前,在蘇志均的積極推動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成立了3支志願服務隊,分別是關注車陂湧水環境治理的車陂湧悦和志願服務隊,專注車陂民俗文化保育的車陂志願服務隊,主要由黨員牽頭關注車陂湧生態環境變化和社區環境優化的車陂街河涌治理黨員志願服務隊,3支志願者服務隊均日益蓬勃發展。

同時,蘇志均非常清楚傳承的力量,先後發展了車陂小學,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天河實驗學校兩支民間小河長隊伍,大手拉小手,與環保組織聯合組織巡湧活動,共同參與河涌治理,在孩子心裏自小種下“愛河護河”的種子,並通過孩子進一步影響家長樹立環保理念,參與河涌保護。

一號樓工作室出品

採寫:南都記者 陳燕 實習生 廖匯楓 通訊員 趙雪峯

攝影:南都記者 梁煒培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