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巾幗合力,她們撐起脱貧攻堅“半邊天”力量

文/圖 光明網記者 黎夢竹

“我曾經也是一名貧困户,之前因為家境貧困辦過理髮店,去新疆種過棉花,擺過地攤賣過鞋。後來,用三年時間還清了所有債務,還蓋上新房、開上了小汽車。”來自陝西省扶風縣吳家村的村民王喜玲對着鏡頭這樣説。

在日前國新辦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王喜玲等五位脱貧攻堅戰中的巾幗典型深情講述了帶領父老鄉親致富的故事。在波瀾壯闊的脱貧攻堅戰中,婦女既是直接受益者,更是重要參與主體,撐起了脱貧攻堅“半邊天”。

王喜玲曾身患癌症,為了治病欠下外債,2013年丈夫又車禍去世。在不幸面前,王喜玲沒有退縮消沉,通過栽種苗木、成立合作社,僅用三年時間累計收入158萬元。她不僅率先脱貧成為致富標兵,還成立了“扶風縣喜林苗木果蔬專業合作社”,先後帶動404户貧困户入股分紅,幫助43户羣眾種植苗木,使18户貧困户脱貧致富,並獲得了2018年全國脱貧攻堅獎奮進獎、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還入選了“陝西好人榜”。

是什麼力量讓自己堅持?王喜玲現場哽咽,“是一種愛的力量、幫扶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靠自己自立自強,克服困難,才能改變現狀。”

發佈會現場,一位身穿民族服飾的大姐引人注意。她是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原黨支部書記、十八洞村婦聯主席石順蓮。1976年她嫁入十八洞村時,這個大山深處的苗家村寨因交通閉塞而極度貧困。她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積極投身於山村建設,更親身見證了一個貧困村的鉅變。2014年石順蓮卸任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全村95%以上的婦女做專業培訓,帶領村裏300餘名苗族留守婦女開發苗繡產業。

凝聚巾幗合力,她們撐起脱貧攻堅“半邊天”力量

石順蓮現場展示了一幅自己的苗繡作品。

發展苗繡產業,源自石順蓮心底由來已久的心願——為讓十八洞村的留守婦女能在家門口賺上錢,也便於她們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如今,石順蓮作為苗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更加專注苗繡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帶領當地姐妺把手工苗繡推向國內外市場。石順蓮還現場展示了一幅自己的苗繡作品。“我繡的是高鐵。”她説,“我們苗繡搭上高鐵,走出了大山,沿着‘一帶一路’走向了全世界。如今,十八洞村村容村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鑫鑫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嶽桂玲,早在2010年就帶領農户成立了莫旗鑫鑫源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以後,嶽桂玲註冊了“莫力峯谷”商標、“豆地租”品牌商標,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打造莫力達瓦“豆地租”與脱貧攻堅相結合的扶貧模式。自2017年到2020年,嶽桂玲帶動當地9個鄉鎮19個村的289個貧困户脱貧致富,她還帶領當地12家合作社成立合作社聯合社,覆蓋全旗11個鄉鎮。

“在扶貧路上,有喜悦也有憂愁。喜悦的是,看着通過我的思路、通過我的扶貧模式讓他們分紅或者是賣產品增收,這是我最高興的事,從心底感到了他們家裏的變化。”談及印象深刻的扶貧體會,嶽桂玲這樣説。

網絡紅人“巧婦9妹”甘有琴來自廣西欽州靈山縣。返鄉創業的她利用網絡平台幫助銷售家鄉水果,如今全網擁有千萬粉絲。“在政府帶動下,我們建立了冷庫、倉庫和辦公室,這樣村民一出門就可以就業。我們也和愛心企業合作,他們提供樹苗、果苗、豬苗、鴨苗給貧困户養殖,由我們的平台來收購、銷往全國。看到大夥脱貧致富,我非常有成就感。”

“其實這幾年在農村工作時,跟婦女羣眾打交道最多。通過入户,我發現她們不僅有非常強烈的就近就業的願望,而且自身發展產業的願望也特別強烈。”作為一名90後,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黨支部書記程桔大學畢業後,憑着一股年輕人的幹勁和對家鄉的情懷,回家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程桔説,大市村曾是崇陽縣47個貧困村之一,村子交通閉塞,且村容落後、產業單一。“這幾年通過精準扶貧政策,我們村沿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旅遊的道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引進大市龍蝦養殖基地,建光伏發電、建扶貧車間、建文創產業園,集體經濟突破零,達到了11萬元。”對於自己的選擇,程桔認為,“能夠為自己家鄉做一些事情,特別值”。

來源:光明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3 字。

轉載請註明: 凝聚巾幗合力,她們撐起脱貧攻堅“半邊天”力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