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民族團結石榴情(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民族團結誓詞碑已成為當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 曹競予攝
民族團結誓詞碑矗立在寧洱縣城西北方,在藍天白雲下或暴風驟雨中自帶氣場,顯示出沉穩、向上的生命力。
寧洱是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其所在的雲南省普洱市,與緬甸、老撾、越南交界;北迴歸線橫貫,瀾滄江縱切。
1950年秋,普洱專區的34名民族頭人及其代表跋涉數月前往首都北京,參加新中國成立一週年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一路見聞深深激勵了大家。返回普洱後,觀禮團參加了“普洱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在1951年新年到來之際,300餘名各民族和各方面代表歃血為盟、立碑銘誓。
這座誓詞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銘文與簽名一直留存至今:“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
70年過去了,一字一句地再次讀誦,這些文字依然令人震撼。
……
雨季中我進入普洱。依靠豐富的人與自然風貌,這裏成為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市;在中國申遺名單上,景邁山古茶林排在前列。來到普洱時,遊人不是很多,這為我提供了一種特別的機緣,可以簡單而不受干擾地瞭解本地的生活。
團結帶來了什麼?
思茅區第二小學門前的斑馬線跨了兩條車道。2017年8月17日,正在過馬路的小朋友查欣辰看到車輛讓行,通過後又轉身向司機鞠躬致謝。這段情景恰巧被行車記錄儀拍下,成了被人熱議的話題。
反覆看過那段錄像之後,我決定去實地驗證一番。那裏位於振興大道和月光路的交叉口,是思茅的城中區地段。夕陽餘暉中,我帶着設備拍攝了9分鐘:在我鏡頭中的每一輛過路車,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經過,全都停下來;沒有一輛車惱人地按喇叭。我在自己居住的城市也長期、固定地做類似記錄,研判身邊的“團結與進步”——至少可以説,我在普洱看到的,比我生活的周邊只好不差。
那會不會是被我恰好碰上了?帶着疑問,我又走進了一家新華書店。普洱新華書店的氣氛比想象中還要“熱鬧”。戴着緞帶標識的志願者,在用手機幫助學生拍攝朗讀作業。我靜靜地當了一回聽眾。小姑娘聲音稚氣,文字動情,用了許多動詞描述經常遇到的一位馬路清潔工:“北風呼呼地颳着,可是她卻從這頭掃到那頭,一刻也不停歇。”
……
我從未來過普洱。如果上網一搜,鋪天蓋地的信息多是“普洱茶”,但普洱遠不只有如此。瀾滄江天塹將普洱隔作了東、西兩半,我就選擇在“兩半”都做個停留。
與思茅隔江的瀾滄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於2020年11月宣佈脱貧。縣城裏有個巨大的露天菜市場,大到要用無人機俯拍才能一窺全貌。週末集市是從前一天傍晚就開始的,吆喝聲和各種生鮮與燒烤混雜的香氣貫穿晝夜。夜晚十點,我身邊的人羣川流不息,幾乎沒人空手離開。至少有一半以上辛勞的攤主是女性,我能大致辨識出來的有傣、彝、布朗、漢和拉祜幾個民族。她們攤開巨大的芭蕉葉,將從周邊深山和平壩帶來的蔬菜、野果和山貨,很花心思地擺放整齊;至少一半以上的生鮮和熟食都叫不出名字,我停下詢問和討論一番,總能得到微笑和善意的解答,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是個“外人”……
這些情景是真實、可信的。平等與尊重,已是日常的一部分,生活的平和,又成為不斷進取的基礎。普洱各民族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和社會文明進步。
在普洱市博物館的“普洱民族團結進步展”上,最後一幅展牌這樣寫着:“我們始終遵循誓言,銘記誓詞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今天邊疆民族大團結,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繁榮發展,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邁步前進。”
2021年,民族團結誓詞碑迎來了它70歲生日。此時此刻,來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請先來看看誓詞碑,讀過上面的文字,理解銘刻、維護誓詞的一代代人,再走進這個新晉“全國文明城市”,也是富含文化多樣性的民族大家庭。相信,一定會有和我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