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烏克蘭人留下,其他難民請去盧旺達
當地時間4月14日,英國多佛,移民被英國邊防部隊帶上岸。英國政府當日宣佈,計劃將偷渡赴英者遣送安置到非洲國家盧旺達。與此同時,英國政府承諾接收大約20萬烏克蘭避難者,並強調接收規模“沒有上限”。但截至4月9日,英國政府僅批准700多份烏克蘭避難者提交的簽證申請。視覺中國供圖
英國政府日前與非洲國家盧旺達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計劃將前往英國尋求庇護的難民“外包”給盧旺達接收。此舉引起巨大爭議,被批為“大英帝國殖民主義”的回魂。
近年來國際形勢持續動盪,越來越多人因戰爭、衝突、饑荒、氣候等問題流離失所,輾轉他鄉謀生。今年2月爆發的烏克蘭戰爭,更是導致了二戰後歐洲最嚴重的難民危機。而歐洲對待烏克蘭難民和其他難民的截然不同態度,反映了隱藏在歐洲移民政策中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
英國把難民“外包”給盧旺達
4年前,來自厄立特里亞的戈伊託姆再次來到當地移民局,準備續簽以色列居留簽證。移民官員告訴他,他不能繼續留在以色列了。對方給了他兩個選擇,要麼去非洲的盧旺達或烏干達,要麼面臨無限期監禁。這是時任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非法移民新推出的“自願遣返”政策。
戈伊託姆不想在監獄中度過餘生。他接受了以色列政府給的2700歐元和一張單程機票,踏上了盧旺達的土地。讓他沒想到的是,由於不熟悉當地語言和文化,這些年來他在盧旺達一份工作都沒找到。更糟糕的是,當局只在他入境時給了3個月簽證,然後就不再續簽。如今他已屆而立之年,沒有工作、沒有家庭、沒有合法身份,生活全靠救濟。他在接受以色列《國土報》採訪時悔不當初地説:“可能還是待在監獄裏更好。”
不久之後,大批來自英國的非法移民可能步戈伊託姆的後塵。英國首相約翰遜4月14日宣佈,英國與盧旺達簽署了一項“移民和經濟發展合作協議”,從今年5月起,任何入境英國的非法移民都將被轉移至盧旺達,在那裏完成難民申請並接受安置。為此,英國將向盧旺達提供1.2億英鎊資金援助。
一段時期以來,英國政府為移民問題操碎了心。據統計,2021年乘船從英吉利海峽偷渡到英國的非法移民超過2.8萬人,是2020年的3倍。面對屢禁不止的移民,英國只好另闢蹊徑,把接收他們的工作“外包”給盧旺達。
英國政府的這份協議,在國內外都引起了軒然大波。蘇格蘭民族黨下議院領袖伊恩·布萊克福德表示,把弱勢羣體甩給他國的行為讓人心寒。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吉莉安·特里格斯在聲明中表示,英國把難民作為商品進行交易、轉移到國外的“代工廠”,這有違國際法準則。
“人權”是假 殖民是真
“英國與盧旺達簽署的協議,再現了大英帝國令人不安的餘音——殖民者將一批批奴隸和勞工運送到重洋之外,帝國通過暴力凝聚權力,對過往的補償卻永不到來。”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教授帕瓦蒂·納爾認為,移民“外包”是殖民統治的重演,它又一次讓非洲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1994年,一場由殖民者種下的禍根釀成的種族大屠殺,給“盧旺達”這個名字蒙上了一層悲情色彩。此後,這個東非國家勵精圖治,人類發展指數迅速提高,貧困率從2006年的57%下降到2011年的45%,人均壽命從2000年的46.6歲提高到2021年的65.4歲。儘管如此,盧旺達仍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數十年來,盧旺達一直向動盪不安的周邊國家敞開大門。截至2021年9月,盧旺達收容了近13萬名難民,其中大部分來自鄰國剛果和布隆迪,也有阿富汗、海地、索馬里、南蘇丹等國的難民。
發展中的盧旺達,近年來一直受到了西方“人權”放大鏡的審視,對盧旺達人權狀況頗有微詞。金錢並不是促使盧旺達與英國簽署難民安置協議的主要動機。卡加梅總統試圖將盧旺達定位為“西方盟友”和“非洲衝突的救火員”。法新社指出,與英國簽署難民安置協議旨在提升盧旺達的國際形象,改善盧旺達的人權聲譽,並獲得英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支持。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英國國際人權大使麗塔·弗倫奇曾對盧旺達“沒有對侵犯人權指控進行透明、可信和獨立調查”表示過“遺憾”,英國警方也警告過卡加梅總統的反對者,説他們“可能面臨生命危險”,但在難民安置協議簽署後,約翰遜對盧旺達不吝讚美之詞,説盧旺達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歡迎和接納移民的能力為世人所公認”。一些右翼政客也稱讚盧旺達“安全而繁榮”,反對該協議的人“對非洲充滿偏見”。
“政治正確”難敵現實利益考量
分析人士認為,引發爭議的難民“外包”政策能否奏效,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在西方政治內顧性加劇、難民“開門”政策一去不復返的背景下,英國此舉恐將引發其他國家爭相效仿。
實際上,英國並非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早在2001年,澳大利亞就在瑙魯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建立了“離岸難民中心”,把所有無證移民都關押在那裏,即便他們符合申請移民的資格和條件,也“絕不讓任何一人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截至目前,在瑙魯的難民中心仍有100多名難民。據目擊者透露,那裏的生存條件相當惡劣,多人死於暴力、疾病和自殺。
對難民採取“零容忍”政策的丹麥,從去年就開始吊銷敍利亞難民的居留權,並通過立法將難民“外包”合法化。丹麥執政黨社會民主黨公開表示,該黨的核心政策之一就是“在歐盟之外的地方處理移民申請”。丹麥移民部長馬蒂亞斯·特斯法耶聲稱,英國“向前邁出了好的一步”,丹麥也將與盧旺達協商難民轉移事宜。
此外,歐盟邊境管理局也正與尼日爾政府進行談判,可能將在非洲建立“邊境區”,收容等待漫長申請的非法移民。
對來自中東和非洲等地的難民關閉大門的同時,歐洲卻敞開懷抱迎接烏克蘭難民的到來。聯合國難民署數據顯示,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已有500萬人逃離烏克蘭。歐盟迅速向烏克蘭難民開放邊境,並給予他們自由流動的權利,允許他們在當地入學、就醫、住宿和就業。
對待不同難民的兩張面孔、雙重標準,引起了民眾的廣泛質疑。瑪麗女王大學教授帕瓦蒂·納爾教授認為,將烏克蘭難民的待遇與盧旺達協議作對比,英國移民政策中存在的種族歧視便顯而易見。一位名叫哈米德的聽眾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説:“難道説,烏克蘭人的命比其他某些國家的人更值錢?”
《華盛頓郵報》指出,歐洲人將烏克蘭人視作“白人”和“基督徒”,這與許多歐洲國家的自我認知是一致的,而烏克蘭與波蘭等鄰國也有相似的文化和共同的歷史。不過,這種基於膚色和信仰等因素產生的“情誼”,在現實利益面前也暴露了其“塑料”質地。27個歐盟成員國並非平均分攤烏克蘭難民,大部分由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各個烏克蘭鄰國承擔。大量烏克蘭難民突然湧入,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了衝擊,激化了社會矛盾,也讓歐洲各國漸生嫌隙。歐盟內政事務專員於爾娃·約翰松曾表示,烏克蘭這個擔子應該由各成員國“公平分擔”。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教授王展鵬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指出,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歐洲首當其衝地受到全方位的影響。目前歐洲國家經濟普遍動力不足,對勞動力的需求並不大,數百萬難民對歐洲各國都是負擔。在短期內,歐洲出於“政治正確”,對烏克蘭難民表現出歡迎和接受的態度;但結合敍利亞危機、利比亞危機等先例看,大量難民對當地社會的經濟、安全等確實會造成一定影響,甚至導致社會分裂和民粹主義興起。如果烏克蘭危機持續下去,必然進一步加劇歐洲的壓力增大和分化。
本報北京4月2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