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欠下累累“民主血債”,美國成全球亂源
資料圖:美軍在伊拉克 (圖/AP)
【編者按】
當地時間12月9日—10日,美國召開所謂“領導人民主峯會”。美國本想大操大辦一個“民主峯會”來彰顯自身“德行”,眼看着卻要變成自曝其短的“獻醜大會”。在全世界的審視下,美式民主的“遮羞布”被徹底撕下。從即日起,海外網推出“美國不是‘民主教師爺’”系列評論,此為三評。
美國所謂“民主峯會”一開場就被澆了盆冷水。當地時間12月9日,伊拉克國家安全顧問卡西姆·阿拉吉宣佈,美國領導的國際聯盟部隊的戰鬥任務已結束,其作戰人員將全部從伊拉克撤離。繼8月美軍從阿富汗潰敗式撤離後,美軍又灰溜溜離開伊拉克,美國在中東接連受挫,也是美國在中東推行“民主改造”走向失敗的真實寫照。
“9·11”事件後,美國打着“捍衞民主與人權”的旗號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並在兩國建立起“符合美式民主標準”的政治體制;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後,美國又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挑動“顏色革命”甚至內戰,通過資助非政府組織、制裁施壓、軍事幹涉等多種方式極力推廣“民主”,不少地區國家也由此迅速建立了以所謂“民主選舉”為基礎的政治架構。
然而,地區國家民眾並沒有等來預期的民主與繁榮,反而是持續的街頭政治、社會撕裂、局勢動盪,甚至陷入國家分裂、持久內戰和地區衝突之中,貧困、失業、腐敗、教育不公、貧富差距等老問題更趨嚴重,民主權利也無法得到保障。地區多國陷入國家治理失敗的泥潭,並導致恐怖主義氾濫、人道主義災難、難民危機等諸多惡果。
“民主輸出”淪為戰爭輸出,美國成中東乃至全球亂源。美國總是試圖按照自身意願將別國改造成“民主國家”,而全然不顧東道國的實際情況,為實現“民主輸出”的目的,不惜訴諸武裝干涉和地區戰爭,帶來無盡的衝突與戰亂,中東地區也成為了美國的“武器試驗場”。美國先後發動和直接參與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敍利亞內戰等,這些國家的持續戰亂與恐怖組織崛起、人道主義災難無疑都是美國打着民主旗號的戰爭輸出惡果。
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導致政治動盪和武裝衝突不斷,國內戰爭與恐怖主義的雙重混亂對該國民眾造成了極大災難。據統計,總共47245名阿富汗平民以及6.6萬至6.9萬名與“9·11”事件無關的阿富汗軍人和警察在美軍行動中喪生,1000多萬人流離失所。伊拉克戰爭更是導致20萬至25萬名平民死亡,100多萬人無家可歸。美國2011年從伊拉克倉促撤軍之後,又導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興起和恐怖主義的空前氾濫,令伊拉克和敍利亞陷入深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民主治理”異化為選舉遊戲,削弱國家治理能力。由於盲目推行民主轉型導致國家混亂和政府力量孱弱,以選舉為核心的民主安排催化了一些中東國家的派系政治,破壞了國家團結與穩定,部落、教派、民兵武裝、反政府勢力、恐怖組織等各種非國家行為體紛紛崛起,恐怖主義一度橫行中東地區,很多國家陷入持續動盪甚至無政府狀態之中,國家治理能力和發展基礎遭到嚴重削弱。
在阿富汗,美國多年的“民主輸出”和軍事投入並沒有建立起一個民主而穩定的政府,內鬥不斷、腐敗渙散、高度脆弱成為其突出特徵。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後,20年所謂“民主成果”一朝灰飛煙滅,甚至來不及撤離的美軍經歷了“喀布爾時刻”。在伊拉克,美國主持下精心設計的憲政民主制度,帶來的結果是伊拉克政治和社會失序,選舉制度助長了派系爭鬥,政府陷入軟弱低效的內耗怪圈,伊拉克至今也沒有看到當初設想的穩定和繁榮跡象。
“阿拉伯之春”爆發後,埃及民眾推翻了長期執政的穆巴拉克,但隨後的民主轉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大動盪、大混亂和大分裂,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埃及選擇了及時“止損”。民主轉型的“模範生”突尼斯,近來也深受權力相互掣肘、各方勢力借選舉制度謀取私利的弊端困擾,開始不再一味遵循形式上的西式民主。在當年美國聯合歐洲國家進行軍事幹涉、強推民主轉型的利比亞,卡扎菲政權被推翻之後卻深陷軍閥割據、國家分裂和內戰局面,局面混亂與失控導致美國大使遇襲身亡,美歐國家無奈選擇撤離,利比亞至今仍然處於四分五裂之中,守着豐富的石油資源卻難以獲得發展。
“民主夥伴”實質是拉幫結派,打擊異己。為維護自身霸權,美國一貫以意識形態和親美與否對地區國家劃線,採取明顯的實用主義和雙重標準,對部分地區盟友違反民主、人權的做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那些“不聽美國招呼”的國家卻動輒以民主、人權為藉口進行制裁打壓。在此基礎上拼湊的所謂民主夥伴聯盟就是傳統結盟政策的遮羞布,實質是拉幫結派,打擊異己,維護其領導下的地區和世界秩序。
由於伊朗長期與美國對抗,即使其國內選舉制度在地區內相對來説更為民主,依然遭到美國敵視、制裁和打壓。“阿拉伯之春”爆發後,美國以民主為旗號謀求推翻敍利亞巴沙爾政府,背後原因主要在於敍利亞政府“不聽美國招呼”及其與伊朗的密切聯繫。美國還拉攏地區盟友組建反伊朗、反什葉派的地區聯盟,不僅無法促進民主,而且激化了地區教派衝突和地緣爭奪。也門在實現權力過渡後隨之陷入內戰,加之外部勢力干涉而衝突不斷,釀成空前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強調民主和人權的美國政府卻對此基本視而不見、聽之任之,並沒有採取有力措施改善這一狀況。
美國多年來在中東地區的“民主輸出”實踐早已面目全非,高額的投入和持續的挫敗也讓其不堪重負,不得不實行戰略收縮,選擇從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等地一走了之,身後卻留下了一片狼藉,欠下了一筆筆“民主血債”。面對觸目驚心的民主改造失敗,加之經歷特朗普時期赤裸裸的利益外交以及在伊拉克、阿富汗狼狽撤軍的衝擊之後,美國的國際形象也快速滑落,“民主改造”在各國民眾眼中也逐漸化為幻影與笑話。經過多年動盪與混亂之後,中東國家民眾對所謂的美式民主早已大失所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正逐步成為共識。
(鄒志強,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
【“美國不是‘民主教師爺’”系列評論】
①美國導演的這場“民主鬧劇”該下架
②“民主峯會”沒有民主,只有“唯美獨尊”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