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摩蘇爾戰役:告訴你城市作戰該怎麼打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綜合

從阿勒頗、拉卡、摩蘇爾、加沙等地爆發的軍事衝突,到印度、也門等國出現的城市暴亂,再到“伊斯蘭國”在歐洲城市策劃的多起恐怖襲擊,無不圍繞城市爭奪和城市巷戰展開。隨着人類城市化的不斷髮展,城市作戰逐步成為現代戰爭的一種重要作戰形式,研究城市作戰和城市作戰訓練,加強城市作戰訓練的信息化建設,對着眼軍事鬥爭準備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以伊拉克摩蘇爾戰役為代表的城市戰,提出對我軍城市戰場環境下作戰的思考。
城市環境基本特徵
城市是人們進行生產、生活和居住的一種特殊地域,在這個地域內具有以下特點,致使城市具有特殊的軍事價值和地位。
人口高度集中 城市是一個衡量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説,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90%以上,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在40%左右。這樣狹小的地域集中瞭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使得城市具有雄厚的、素質較高的勞動力和後備兵員。
建築物高度集中 城市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建築物多以高大堅固的建築為主體,層次迭置,形成分區佈局的建築羣。近年來隨着各國的不斷髮展,高樓層建築逐漸成為城市主體,構成城市防禦作戰的強大依託。

摩蘇爾戰役告訴你城市作戰該怎麼打
非農業活動中心 城市是第二、三產業尤其是工業生產的基地,集中了國家和周邊地區大多數企業、商業和運輸業,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實力,同時科技、文化、教育、衞生事業高度發展,知識和技術實力極為發達,能夠迅速為戰爭提供足夠的後勤保障。
可見,城市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的標誌,也是國家的戰爭實力和潛力的體現。所以,城市是重要軍事目標,是戰爭爭奪、襲擊的焦點和對象,更是決定戰局的重要戰場。
城市作戰環境的獨特性也導致了其與野戰條件下作戰截然不同的戰鬥特點,這就需要我軍針對城市環境進行專門的戰術訓練以及軍事演練,以增強部隊在城市環境下作戰的能力。
城市戰場環境對作戰影響的分析
城市戰場環境主要包括城市市區、城市外圍、城市人口和城市各種功能系統等。本文主要圍繞摩蘇爾城市的市區對城市作戰的影響展開分析。
城市市區主要包括市區道路和街區建築物以及市區地下三大部分。
市區道路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骨架,是劃分街區的基礎和界線。城市道路不僅是日常城市交通運輸的基礎,也是戰時軍隊順利實行戰鬥行動和保障後勤供給的主要渠道。城市戰鬥離不開對道路的利用、控制和爭奪,因此城市道路的密度、寬度、質量和道路附屬物等狀況,特別是道路網的形式,對戰鬥行動有重要影響。
在摩蘇爾戰役中,由於摩蘇爾城市建築物羣的密集分佈,伊軍的機動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摩蘇爾攻防雙方的戰鬥中心往往在於對道路的爭奪。
摩蘇爾屬於放射環形式路網城市。中心區域道路密度高,街區規模小,而且多梯形和三角形街區。城市中間地帶和邊緣,道路密度逐漸降低,街區規模增大,多呈長方形,也有少數的梯形和三角形街區。
這樣的路網有利於恐怖武裝分子沿主要道路組織防禦。在摩蘇爾戰役中,“伊斯蘭國”極端恐怖組織不停地派出伏擊分隊和襲擊分隊,對沿道路行進的伊軍展開進攻,同時使用加固型汽車炸彈摧毀伊軍裝甲單位,發揮震懾作用,大量佈設陷阱、障礙物和簡易爆炸裝置,使伊軍在城市內的軍事行動難以順利開展。

由於摩蘇爾城市建築物羣的密集分佈,伊軍的機動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街區建築物 城市街區是指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建築物密集的小塊城區。按照城市街區的功能可以把城市街區劃分為各類功能區。城市街區對防禦陣地的編成、兵力的分配、陣地的構築、部隊的指揮與協同、部隊的機動以及後勤保障等都有較大的影響。
城市建築物是防禦方進行城市防禦的現成工事,它不僅增大了作戰空間和戰略縱深,而且由於建築物內部結構複雜,成為城市防禦的另類“堡壘”,其影響主要在分隊的具體戰鬥行動和近戰武器的使用方面。
摩蘇爾主城區內約有20萬棟建築,“伊斯蘭國”恐怖組織充分利用了摩蘇爾市區建築物密集、部隊平面視界受阻的特點,將人員分散藏匿在建築物羣中。以摩蘇爾的老城區為例,在狹小的範圍內有5000多棟建築,人口密集,街道狹窄彎曲,車輛無法通行,伊軍部隊被分割成小塊,加之伊政府軍幾乎需要排查每一棟建築物,這就使武裝分子避開伊軍主力,以靈活機動兵力,在局部保持與伊軍人數持平甚至超過伊軍的態勢,使得戰鬥轉化為最為殘酷和考驗意志的巷戰與近戰,便於發揮“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戰鬥經驗、戰鬥意志上的優勢,導致伊軍推進困難。
地下工程 城市地下工程設施包括地下管道、城市隧道、地下建築物和人防、城防地下工程等。這些設施作為城市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防禦作戰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首先,城市地下工程設施拓展了城市戰鬥的空間,使得城市攻防不僅侷限於空中與地表,還深入到地下;其次,城市地下工程設施為防禦者提供大量人員掩蔽防護場所;再次,配置各類各級指揮保障機構、貯藏大量物質、器材,為防禦者長期、獨立堅守城市,有效挫敗敵人進攻提供了保證。
縱觀摩蘇爾的戰鬥過程,會發現摩蘇爾市區中許多老式建築建有地下通道,在經過武裝分子的長時間改造後形成了龐大的地下坑道體系,導致伊軍不得不進入地下通道中與武裝分子展開戰鬥,伊軍的優勢兵力無法發揮作用;通道內空間狹小,重武器無法使用,伊軍裝備上的優勢得不到體現,只能靠步兵使用輕武器戰鬥;地下通道內戰鬥的獨立性大,隊形高度分散,視線受限,觀察、設置、指揮、協同都十分困難,各小隊之間的聯絡與支援極為不便,伊軍參戰人員缺乏實戰經驗的缺點被放大。以上三點情況導致在戰鬥中伊軍佔領了地面建築,卻無法佔領地下,不時受到“伊斯蘭國”武裝分子騷擾襲擊。
複雜城市環境下的作戰指揮
2014年6月,面對數百名武裝分子進攻,伊軍重兵防守的摩蘇爾幾天內即告淪陷。2年後,還是在摩蘇爾,伊軍表現陡然一轉,穩紮穩打、作風頑強,與此前不堪一擊的表現相比,猶如兩支截然不同的軍隊。是什麼促成這種脱胎換骨式的變化,這其中所隱藏的東西對於城市戰鬥的準備與指揮值得我軍學習。

在摩蘇爾戰役中,美國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負責為伊軍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戰前充分造勢,注重攻心奪志。自2016年6月開始,伊軍花了整整4個月進行戰前準備。在兵力方面,伊軍集結了3個陸軍師、1個快反師以及反恐特勤隊和聯邦警察部隊等精鋭力量,使雙方兵力對比達到了13∶1。在力量部署上,他們以第9裝甲師配合反恐特勤隊從東面實施主要攻擊,陸軍第5師、快反師和聯邦警察部隊配合第16師和庫爾德武裝從南、北兩個方向發起攻擊,什葉派民兵則負責在摩蘇爾以西外圍設防,形成合圍之勢。
形成有利合圍態勢後,伊政府軍頻繁向摩蘇爾城區散發傳單,發動心理攻勢,瓦解武裝分子的抵抗意志。在作戰過程中,他們利用西方媒體優勢積極報道己方戰果,散佈武裝分子內部分裂、逃離戰場甚至相互火拼的消息,同時堅持不公佈伊軍傷亡數字,以防部隊士氣下滑。
合理區分任務,靈活調整戰術。考慮到摩蘇爾位於遜尼派聚居區,為避免引發教派衝突,伊軍聯合作戰司令部要求什葉派民兵不參與攻城行動,並規定庫爾德武裝只負責攻佔摩蘇爾東區的基督教徒聚居區和沙巴克教派居住村莊。在城區攻堅戰中,他們讓善於城市反恐作戰的反恐特勤隊和聯邦警察部隊擔負主要攻擊任務。待其突破武裝分子據點後,伊正規軍和遜尼派武裝迅速跟進,負責清剿殘敵和安全警戒。
與此同時,伊軍還根據敵軍特點和戰場情況變化及時調整戰術,確保對症下藥。例如,當攻城部隊屢受敵狙擊手襲擾時,迅速從快反師抽調狙擊力量協同一線部隊作戰,負責消滅敵狙擊小組。攻堅階段,頻繁出動反恐特勤隊實施夜間突襲,深入敵佔區清除敵重要頭目,打擊敵方指揮系統,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加強溝通協調,確保形成合力。伊政府為加強聯軍的融合做了許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緩和政府軍、庫爾德武裝、什葉派民兵和遜尼派武裝之間的矛盾,加強協調溝通,增強打擊“伊斯蘭國”統一戰線的凝聚力。作戰期間,庫爾德武裝作戰勇猛,為伊正規軍從東面突入摩蘇爾提供了支援。同時,什葉派民兵也順利完成了外圍阻擊任務,切斷了摩蘇爾與塔爾阿法的補給線。
另一方面,通過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聯絡機制,協調聯軍對伊軍的支援行動,及時獲取必要支援。在這場戰鬥中,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9國空軍提供空中火力支援,戰役發起前3天,聯軍飛機平均8分鐘投下1枚精確制導炸彈,空襲力度前所未有。除了前沿部署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在伊軍營級部隊嵌入軍事顧問外,聯軍還在第一時間響應伊軍戰場請求。例如,戰役發起第3天,聯軍火速向伊軍提供了反無人機裝備,有效消除了無人機威脅。據報道,戰役發起頭前2天,武裝分子每天出動無人機60多架次,遭到干擾機壓制後,每天只能出動5~8架次,極大限制了武裝分子的戰鬥情報獲得,為己方的戰術佈置贏得了更大的戰鬥空間。
未來城市作戰特點
通過摩蘇爾戰役中伊政府軍和聯軍的協同作戰,可以看出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城市作戰將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戰爭過後的城市,滿目瘡痍
火力受限制小、節奏規模可控性強、人員傷亡少的獨特優勢。現代城市戰,由於城市特殊的地理環境,守方可以憑藉地利優勢限制攻方作戰行動及信息優勢的發揮,開展不對稱的作戰行動。所以,現代城市戰改變了傳統作戰的強攻方式,進攻行動日益趨向封鎖為主。注重充分發揮空地力量,以強大的情報支持、信息控制形成陸空封鎖體系,封鎖多元目標,割斷對外聯繫,最大限度地孤立守城之敵,並對重要目標進行毀癱,控制敵人的行動。本次摩蘇爾戰鬥中,伊政府軍就通過四面合圍的戰鬥方式切斷武裝分子補給,封鎖其對外聯繫渠道,派遣特種分隊摧毀敵指揮系統節點,使其士氣下滑,戰鬥力降低。
目標選擇由全面進攻趨向重點打擊。基於提升作戰效益,通過對對方信息網絡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偵察預警系統、支援保障系統等重要節點的破壞,使對方作戰單元功能不能有效發揮,甚至體系功能完全喪失成為現代城市戰的必然選擇。例如摩蘇爾戰鬥中,聯軍頻繁針對武裝分子的指揮部發動突襲,使其無法形成有效的指揮體系,導致武裝分子的抵抗零散而無規模,在戰略上佔據主動。
行動效果由硬性毀傷趨向心理震懾。機械化時代的城市戰,通過大規模的殺傷和摧毀來達到心理威懾作用,這造成對方心理上極大恐懼的同時,往往也可能激發對方的拼死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英勇保衞莫斯科就是例證。在現代信息化條件下,為了減小戰爭對城市的損毀和交戰雙方人員的傷亡,心理戰、輿論戰等更受到重視。高強度的“軟對抗”,可以起到分化軍心,瓦解鬥志,影響民意的作用。在本次作戰中伊軍就充分發揮了其在輿論上的優勢,對固守的武裝分子展開輿論戰,從心理上將其擊潰,降低了恐怖分子頑強抵抗的決心意志,減少了士兵傷亡。
隨着全世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作戰將成為我軍着眼軍事鬥爭準備、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重要研究課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瞭解問題,我軍應該積極學習當今時代下各國的城市戰鬥經驗與戰術佈置,認清未來城市作戰形態,通過電子對抗、軍事演習等手段摸索出一條具備中國特色的城市作戰方法,從而在可能發生的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