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履職故事|全國人大代表李世瑤:“草莓博士”的心願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綜合

實習生 王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全國兩會前的一段時間,李世瑤忙得連軸轉:合作社的草莓要疏花疏果、摘除老葉子、除草,為下個月量產做準備;同時,他還在指導農户種玉米。

除了這些農活兒,李世瑤還要參加貴州省人大組織的集中視察、學習,在基層走訪調研、瞭解民意,為參加全國兩會做準備。

今年,李世瑤同時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貴州省人大代表,對他而言,這是榮譽,是責任,是壓力,也是動力。

作為六盤水市有名的草莓種植大户,李世瑤被當地村民稱為“草莓博士”。這名農家子弟從小就看着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一整年,效益卻不高”。他下決心要改變這種現狀,高考填志願時,李世瑤選擇了農學相關專業,此後,從碩士到博士,他與農業結了緣。

2017年,李世瑤博士畢業,回到家鄉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中箐村,他希望通過專業知識,發展家鄉的特色農業和現代化農業。

李世瑤在自家地裏搭了一個小温室,引進12個草莓品種進行試驗。從播種到開花結果,李世瑤仔細觀察草莓的生長狀況,幾個月後,他綜合觀察不同品種的產量、抗病性、口感等因素,選出最優質的品種。

看到李世瑤真要種草莓,有的村民主動提出免費給李世瑤提供土地做試驗。有了鄉親們的支持,幾年來,李世瑤先後引進了30多個草莓品種,通過不斷改進,“京郊小白”“黔莓二號”“白雪公主”等品種脱穎而出。

2018年,李世瑤決心擴大規模,成立六盤水山海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他一家一家地勸説村民加入合作社,以500元一畝的價格,流轉了村裏9户人家的20多畝荒地,帶動28户人就業,並創立“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户”模式,合作社成員在基地務工可以拿到每天80元工資,並收穫基地銷售收入25%的分紅。成為合作社的股東後,當地村民的積極性被帶動了起來。

其他鄉鎮的種植户來求助,李世瑤也願意給他們提供技術指導和遠程答疑,以成本價提供合作社培育的優質幼苗。這些年,他經常在微信上給經驗不足的種植户答疑解惑,遇到棘手的問題,李世瑤還會去實地查看幼苗病因。他説 :“希望他們能夠學到技術,獨當一面,然後自主創業。”

六盤水市海拔高、氣温低,農作物一年一熟。李世瑤積極探索現代高效的種植模式,開展“夏玉米+冬小麥”“糯玉米+秋洋芋(土豆)”等種植模式,提高種植效率和產量。

李世瑤認為,“在平原地區,糧食作物可以通過機械化、智能化實現大規模種植,在山區卻很難實現。”貴州省兩會期間,李世瑤提出,要選育適合六盤水山地氣候的優秀品種,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李世瑤長期在家鄉從事農業產業,他感到,家鄉的資源稟賦、氣候特點非常適合發展特色產業。他希望,要不斷選育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在農業新技術和新種植模式上下功夫,將老百姓和農業產業發展連接起來,與他們共同分享農業效益成果。

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李世瑤打算從專業和實踐經歷出發,多調研,豐富調研成果,並持續關注農業、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他跟自己定的目標是,撰寫高質量的意見建議,攜民意、傳民聲。

【記者手記】

從名校博士到“農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採訪李世瑤的過程很愉快,他熱情地邀請我去基地吃新鮮草莓和糯玉米,給我介紹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品種和各自特點,耐心地講解合作社生產模式和分紅模式。在他的講述中,這名名校博士紮根基層,不斷探索,一步步試驗、選品、發展合作社的故事慢慢展開。

李世瑤深知,在平原地區,糧食作物可以實現大規模種植,而在山區,只能依靠發展特色農產品才能發揮優勢。村民們不知道如何挑選適合當地種植的農產品,規模化種植又需要資金、技術支持。李世瑤通過整合資源,發揮專業特長選育出適合當地種植的草莓、玉米等農作物,以合作社的形式吸納閒散勞動力,實現產業化發展。

2月中下旬,六盤水氣温較低,一些經驗不足的種植户為了保護西瓜幼苗,用大棚捂得嚴嚴實實,導致棚內濕度太高,反而不利於幼苗生長。李世瑤接到“求救”,忙着到各個鄉鎮為種植户解決西瓜苗蔫壞的問題。平日裏,總有種植户給李世瑤發消息,向他請教各種“疑難雜症”。採訪中,李世瑤不止一次告訴我,自己願意無償向合作社成員、其他基地的種植户分享種植技術。

他説:“把分散的力量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團體,產品的競爭力也會更強。”

李世瑤(中)在田間和村民交流。受訪者供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