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方式並不只是你擺在飯桌上的話題,它有自己獨特的意義
驅動方式這種東西嘛,其實就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觀點。這麼多年以來,發動機變速箱啥的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唯獨驅動方式依舊是被這三種主宰。但這幾種驅動方式 ,具體的差異在哪?駕駛上面又有什麼樣的區別呢?(此處僅僅討論驅動方式,發動機佈局位置就不展開討論。)
後驅
圖:所以咱們先從最經典的前置後驅説起,再次有請咱們的Randy老爺子來講解。
圖: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從結構來説分配相當平衡。
圖:發動機輸出動力,就很自然地將動力傳送到了後輪上。
圖:在離開彎道以後給油門,抓地力會
圖:但要想操控好後驅,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入彎速度太慢,動力給得太少,其實會容易出現轉向不足,也就是推頭。原因就是此時的前輪負載不太夠。
圖:但如果油門給多了,動力太多,後輪又會容易打滑,出現轉向過度。
圖:要是你非常悲催地掛錯檔位,那就會鎖死後來呢,然後“爆旋陀螺”就出現了。
圖:所以這些都會讓人對後驅產生厭惡嗎?當然不會,畢竟後驅的樂趣很大程度就是來源於各種飄移的方法。
前驅
圖:前驅面世的時間比後驅要晚了不少,但前驅出現以後就逐漸成為了目前最普遍最主流的驅動方式。
圖:主要原因就是前置前驅造價便宜,而且動力總成不會佔用車內空間,保證車內寬敞。而且前驅的結構簡單,重量輕,傳動效率也非常高。
圖:在一些濕滑或者冰雪路面上,前驅車有太大的發動機在前方壓制,反而會有更好的抓地性能。
圖:但,有得必有失。前驅車有一個先天性的缺點,那就是前輪需要承擔所有的操作,包括驅動、制動、轉向。
圖:如此下來,前輪胎的温度就會急速上升,容易出現過熱,對於輪胎抓地力來説不是什麼好事,圈速自然也會相應下降。當然,只要輪胎有着正常表現,車手懂得如何充分發揮輪胎性能,前驅車也是能夠做出非常可怕的成績。
圖:而前驅車另外的一個問題,就是非常經典的“扭矩轉向”。由於動力總成橫放在車頭,變速箱位於車頭的一側,於是動力輸出的半軸一長一短。於是,大馬力的前驅車就很容易出現扭矩轉向,踩下油門後,方向打到一邊。但車廠們會通過增加緩衝塊等方法來緩解這一現象。
圖:要是贏了比賽想打個轉轉來慶祝一下的話,前驅車就只能調轉車頭來甩了。
四驅
至於四驅,可以説是最複雜的一個驅動方式了,前驅加後驅的四驅,會集合兩者的優勢嗎?
圖:四驅車在加速時的確會更強的穩定性和抓地力。
圖: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重量。四驅車部件更多,而且產生的動力損耗也更大。
如何駕駛
圖:講解完結構上的差異,Randy老爺子就要給各位講解一些到底如何駕駛這些車子。
後驅
圖:首先要從後驅講起。
圖:後驅車最經典且穩當的做法,就是在入彎前的大直路上全力制動,充分減速。
圖:然後平滑地轉向入彎,經過彎心。
圖:出彎時,不能馬上全油門,要緩緩加速,保持穩定。
圖:等方向轉正後,才能夠全油門通過。
圖:要記住要想跑得快,就不要有太多飄移的動作,就像平時開卡丁車一樣,太多飄移只會浪費你的時間。
前驅
圖:前驅車的駕駛特性和後驅車截然不同,習慣了後驅車的同學,在賽道駕駛前驅車的話,也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
圖:其中最大不同,就在於後驅車踩油門,後輪會很容易出現打滑車子出現轉向過度;而前驅車的驅動輪和轉向輪都是同一個,而且在前面,踩下油門反而將車子拉直(大概可以理解往你指着的方向扯過去)。
圖:所以前驅車的經典開發就是使用循跡剎車入彎(帶剎入彎),重量轉移到車頭位置,增強前輪的抓地力。
圖:然後就可以對準後彎心通過,然後出彎踩油門。
圖:但如果你鬆油門的時候,出現轉向過度,不用擔心。這時候你需要穩住你要去的方向,踩下油門,將車子拉直。(與大部分人的肌肉記憶有點相反)
四驅
圖:一般來説,四驅車開起來更像前驅車。特別是像S3一類基於前驅結構的四驅車,總體上會更像是前驅車。
圖:但是四驅結構有很多種,具體的操控特性還是要看前後動力分配的比例。
圖:四驅車最大的優勢,就是四個輪胎都有動力輸出,再配合一些電子系統的輔助,這四個輪子就能牢牢抓住地面。
圖:所以四驅車可以更遲入彎。
圖:讓後輪出現一點側滑,幫助轉向,然後提前給油,讓有動力前輪將車子車扯出彎心。
圖:也正因為如如此,四驅車可以做出非常野蠻的出彎方式,做出飛快的過彎。
坊間常常能聽到一些自稱“大神”的人,聲稱“前驅一定推頭,後驅一定甩尾”,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瞎扯淡。通過合理的懸掛調教,前驅車同樣可以將尾部弄得非常活躍。一些大型豪華房車也通過調教使得尾部非常安定。能説出如此謬論的“大神”估計也沒開過多少車子。
但不管怎樣,驅動方式的差異的確造就了車輛之間的操控差異,不少人會喜歡前驅車的簡單直接,也會有人喜歡後驅的靈活,更有人會喜歡四驅的“軌道感覺”,並不是説哪個驅動方式就一定是最好,反正各有各的優勢。有興趣的同學不妨把各種驅動方式都試試,找出屬於自己的菜,然後好好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