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讓學生對歷史有親切感有共鳴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綜合

  【看點】 

讓學生對歷史有親切感有共鳴

——專訪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兼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

光明日報記者 龔亮 王金虎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只有認識歷史,才能在家國天下的大邏輯中找準定位,蓄勢前進。香港歷史的脈絡在祖國,香港文化的根基也在祖國。如何進一步加強香港的歷史教育、推進愛國主義教育,以增進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光明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兼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

日前,將軍澳香島中學在舉行升國旗儀式。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供圖

  記者:您是否參觀了“光影記憶 百年風華——《國家相冊》大型圖片典藏展”?請您簡要描述一下觀展感受。

  鄧飛:我有幸前往參觀了“光影記憶 百年風華——《國家相冊》大型圖片典藏展”。每一幅圖片,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我自認為對國家的歷史發展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在這一刻,還是有深深的感動。有無數前輩的付出,有他們的負重前行,才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安定。希望我們的學生能看到更多這樣的歷史圖片,拉近他們與近現代中國歷史的距離,明白個人與國家的魚水關係,吾輩當自強。

  記者: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在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香港急需補上“中國歷史”這一課,在“我城”之上重構“我國”,增強年輕一代明辨是非的能力,減少誤入歧途的可能。請您結合香港實際,談談對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歷史教育、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增進國民身份認同的必要性和意義。

  鄧飛:有些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對中國近現代史“無感”。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在於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瞭解多是支離破碎的片斷,或者僅來源於教科書上簡單的幾行字介紹。對歷史“無知”“無感”,又何來“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呢?又何來對國家有歸屬感呢?學生對歷史有共鳴,自然就會激發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我城”與“我國”本是一體,弄清楚“我城”與“我國”的關係,學會以史觀今,就不太容易誤入歧途。

2019年4月,將軍澳香島中學學生到湖北考察,與姊妹學校學生在參觀武昌起義博物館。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供圖

  記者: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是香港有名的愛國學校。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歷程和主要經驗做法。

  鄧飛:將軍澳香島中學一向以培養學生愛國愛港為辦學理念。每年我們都會安排學生到內地偏遠地區或經濟發達地區參觀,瞭解和比較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發展狀況。同時組織學生參與義教等活動,回到香港完成不同主題的專題研習,向全校師生分享學習心得。我們亦將十幾年來學生到內地的研習歷程編輯成小冊子,派發給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推廣經驗。

在特區政府推出與內地學校結成姊妹學校計劃之前,我們就已經和內地,包括廣東深圳、湖北、貴陽、重慶等地的多所中學結成姊妹學校。我們還安排學生到“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如泰國、越南、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參觀,專程拜訪駐外使館人員,讓學生全方位認識國家的歷史和發展狀況。

  記者:作為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您認為香港應該如何更好地推進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愛港理念深入人心?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鄧飛:如何更好地推進香港的愛國主義教育?我認為,不要讓歷史成為一種擺設,成為指定時刻的“花瓶”。以零散方式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只能讓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切切實實地教育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歷史不是零碎的片斷,而是完整的、與自己切實相關的真實存在,他們就會對歷史產生親切感,對歷史有共鳴,自然就會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接受愛國愛港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以“凝聚專業、服務同工”為使命。作為教育專業團體,我們會秉持使命,從專業出發,協助教師推行系統化的愛國主義教育;發揮聯結“我城”與“我國”的橋樑作用,舉辦更多的活動,讓老師和學生深入內地認識國情;凝聚教育工作者力量,讓愛國主義教育在香港成為理所當然的存在。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26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