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掉落大西洋,靠喝鳥血撐133天,路過貨船看清他容貌斷然離去
引子
成大事者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約翰遜
説起《魯濱遜漂流記》相信家都非常的熟悉,初次於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之手,頗受大家的歡迎。在這本小説裏,主要講的就是魯濱遜在非洲航海的過程中不幸遇難,只能隨波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後來他克服重重困難才艱難的在島上生存了下來,漂流了28年兩個月零19天后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對於很多人來講,這只是小説中編撰的一些情節,都是虛構的,誰也沒有想到會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況。
海南小夥海上漂流記
這位小夥名為潘濂,從小出生於海南的一個普通家庭,家庭條件並不富裕,但由於常年生活在海邊,所以潘濂在長大後便上了“坦達”號當了學徒,三年的時間讓他積累了不少的經驗 。後來二戰爆發,英國需要大量的海員,潘濂便被帶上了“貝洛蒙”號商船,在船上當二等侍應生。奈何行駛到大西洋的時候,德國的兩枚魚雷擊中了他所在的這艘船,導致船上的無數人因此喪生,所幸的是潘濂有着豐富的海上經驗,他眼疾手快穿上救生衣在爆炸之前跳入了海中。
靠喝鳥血為生
自從發現那時候在有水和食物的木筏後,潘濂喜出望外,還用帆布將木筏圍成一個防護壁,也算是可以遮風避雨。不過這些食物對於在海上漂泊的潘濂來説也只是微不足道,漂泊了數日後所有的東西都所剩無幾,只能等到晚上有短暫的降雨時,他才會去收集一些積水。當手電筒電量耗盡,他會取出裏面的彈簧合理利用將其做成魚鈎來釣魚吃。
或許他自己也不曾想到,木筏上的血腥味引來了鯊魚,面對這樣的情況潘濂並沒有害怕,反而絕地求生想辦法抓到了其中一條鯊魚。在這種極端環境下,他只能用鯊魚的血解渴,再將鯊魚鰭做成家鄉的美味。靠着多年來的海上經驗,他在海上漂泊了133天才靠岸,獲救後的他立即被送往了醫院。
一開始大家都將他當成英國人,卻不知他聲稱自己是中國人,他的這段經歷一度打破了漂流世界紀錄。據他介紹:自己在漂流過程中其實有兩次可以逃生的機會,奈何那艘貨輪上的人看到他的容貌後,因為他是中國人,便選擇冷眼旁觀並沒有積極地去救助他。還有一次遇到了美國海軍飛機,但卻因為這個區域被暴風襲擊,這才導致他又一次失去了獲救的機會 ,所以才自力更生直到自己靠岸。
他見慣了人世間的冷暖,那這段經歷也成為了他一生最難忘的回憶,瘦了整整18斤的他手關節處都長出了膿瘡,可即使如此,在靠岸後他都選擇用自己的力量走向陸地。獲救後他的事蹟舉國稱讚,就連英國國王喬治六世都給他頒佈了大英帝國的獎章,這讓世界再一次見證了我們中國人的堅強意志。
在我們的地球上,海洋的面積遠遠超過陸地所佔的面積,僅憑我們人類現有的科技是無法去探尋海底的未解之謎。海洋雖然廣闊,但卻非常的危險,人們想要依靠海洋來生存那確實是不易的一件事,如果沒有一定的本事,那還真的無法在大海上討生活。正如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提到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只有去適應大自然,才能在這不斷探索中找到生存之道。
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與磨難,而面對這些情況的時候一個人的態度便決定了他未來的命運。試想一下,如果你是潘濂,遇到這樣極端的情況,你是否會做到像他一樣絕處逢生,或許很多人在面對這樣的困難時都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潘濂卻用自己的超強毅力活了下來。他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不管遇到任何的挫折與困難,都需要堅持不懈的走下去,或許你就能絕處逢生迎來光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