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輝煌到衰落,“國民神車”夏利到底是怎麼涼涼的?
那個承載了許多人兒時記憶的品牌,終於正式説了再見。
一汽夏利近日正式更名為中國鐵物,現在公司全稱是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是國資委。曾經的香餑餑,現在的爛攤子,終於有了最後的歸宿。
為何一代“國民神車”最後會是這般收場?
內外因素共同擠壓
夏利輝煌時的國內汽車市場消費能力有限,可選擇的車型並不多,這也就為它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然而到了2005年左右,不管是合資品牌的發力還是自主品牌的崛起,都給夏利帶來了巨大的外部壓力。消費者就像是被追求的姑娘一樣,那麼多好男人追,憑什麼我要選一個最沒競爭力的?
這就跟當年一汽的戰略有很大關係了。一汽在中國汽車市場發展最快的那些年選擇發展中高端市場,於是夏利在那個時候沒有得到太多來自一汽的扶持。對於那個時候的一汽來説,紅旗和奔騰是最重要的。
就是這樣爹不管娘不養,沒有產品沒市場的情況,導致了夏利最終的結局。在一汽夏利最後的日子裏,他們也掙扎過。但是奈何自己遇到一個不靠譜的合作伙伴,博郡汽車。
一汽夏利的衰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足夠強的產品投入市場,自己的競爭力弱到爆炸,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樣,誰還能幫得了自己呢?不過一汽夏利也沒什麼辦法,對於整個集團來説,自己也不過是一個棋子,集團的戰略他們是無法左右其中的。
抱大腿的重要性
如果一汽夏利能夠像江鈴新能源一樣,抱到一條比較硬的大腿,或許日子就會完全不一樣。而江鈴新能源抱到的這條大腿,便是想再次衝擊中國市場的雷諾。
寫在最後
你可以説江鈴新能源趕上了好時候,國家政策對於電動汽車的扶持讓外資企業看到了前景,從而實現追加投資。你也可以説一汽夏利生不逢時,就在自己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卻什麼都沒得到,最後不得不黯然離場。雖然這兩家企業的命運截然不同,但反映出的事實都是一樣的。不推出消費者接受和認可的產品,就只能是混不下去。
撰文 /成子同學
夏利是爺的青春的,點個贊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