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建設長達14年的機場,終於啓用了!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綜合

日前,隨着一架易捷航空公司航班和一架漢莎航空公司航班先後抵達德國柏林勃蘭登堡國際機場,標誌着這個建設時間長達14年的機場終於啓用,比預計完工時間晚了9年。説起不斷延期的機場建設,德國人內心五味雜陳。有德國網友調侃説,待柏林機場投入使用時,它已不是機場而是一座博物館。

柏林勃蘭登堡機場內的一處購物區。(新華社發)

新機場位於柏林南郊,啓用後將代替柏林泰格爾機場和舍內費爾德機場,成為柏林唯一民用空港及客運吞吐量僅次於法蘭克福機場和慕尼黑機場的德國第三大機場。儘管柏林新機場未來將在德國民用航空運輸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建設過程仍成了德國人調侃的對象。德國交通部長朔伊爾在啓用儀式上表示,關於柏林新機場的荒誕笑話必須停止,未來將專注於機場的發展和運營。

2006年9月5日,柏林新機場項目正式動工,在接下來的14年中,該項目經歷了數不清的工期延後、驗收失敗、承包商轉手等變數,六度推遲啓用時間,可謂“囧途”無限,步履維艱。該項目造價也從最初的25億歐元(1歐元約合7.8元人民幣)漲至70億歐元。

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延誤問題,很多也讓人哭笑不得。

比如,消防和報警系統並沒有按照施工許可證製造,因為負責設計消防安全系統的負責人並不是一名工程師,而是一名製圖人員;後又出現機場所用電纜鋪設錯誤、電梯過短、門牌編號錯誤、天花板結構超重、機場跑道設計失誤、值機容量不夠、大風天氣雨水會吹進通風系統、地下航油庫管線不符合安全規範及中控IT機房冷負載不足、設備容易過熱驟停等諸多“低級”錯誤。最令人諷刺的是,新機場2012年安裝的900個信息屏幕,到2018年有750個已達到使用壽命,不得不報廢。

柏林新機場的建設經歷,與世人對德國人“嚴謹、守時、追求完美、質量至上”的印象大相徑庭。

無獨有偶,在德國,如此一波三折的工程項目不只這一項。

斯圖加特地下火車站

斯圖加特地下火車站自1995年簽訂框架協議後,於2010年正式動工,歷經4年,隧道僅挖了400米(全長62公里),預算則由2.45億歐元飆升至81億歐元,預計2021年完工。

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

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自2003年開始設計,2016年完工,花費由最初預計的7700萬歐元躥升至7.89億歐元。

科隆地鐵擴建項目

科隆地鐵擴建項目在施工過程中造成當地檔案館坍塌、教堂嚴重傾斜,工期被嚴重延誤等。

為什麼大型基建項目在德國有如此遭遇呢?

首先,逐利是資本的天性之一,在德國也不例外。承包商在競標過程中過分壓低報價以拿到項目,並在施工過程中費盡心思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導致很多工程以原有的預算根本無法完成建設任務。於是,後期追加預算則成了基建項目的“家常便飯”,很多重點工程就成了“無底洞”。

其次,貪污腐敗在德國乃至歐洲大型基建項目中也並不少見。德國每年都會查處多起貪腐案件,其中不乏涉及大型基建項目的大案要案。就柏林新機場項目來説,其技術總監、工程項目負責人等相關人員均曾因涉及貪腐被查處。該項目在如此環境下開展,工程質量如何得以保證?

另外,設計施工銜接不暢,調試驗收效率低下,成為項目建設後期的嚴重障礙。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很多大型基建項目採取碎片化、層層分包的執行方式。這就給設計施工驗收等多個環節增添了極大的溝通成本。筆者曾採訪過柏林新機場有關負責人,其本人和同事表示很多時候都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與各承包商溝通協調上,有時一個很小的問題需要數月時間才能得到解決。一旦遇到驗收不合格,還涉及第三方檢驗機構與施工方、設計方的溝通協調,耗時則更為長久。不難看出,雖然“德式”的嚴謹在保證質量方面有其優勢,但很多時候也可能成為大型基建項目順利推進的阻礙。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謝飛),原標題《從柏林新機場建設“囧途”看歐洲基建》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