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長大後混得好的孩子,從小父母都捨得讓他們做這件事
文|啞鈴媽媽
那些號稱是“別人家的孩子”,個個有出息、混得好,那些“人生贏家”擁有哪些魔力可以讓人成才?
哈佛格蘭特研究,從1938年開始跟蹤了724名哈佛畢業生,用了76年的時間,從孩子的童年到生命的終結時期,只為了尋找一個答案:那些人生贏家的童年有什麼共性?
結果證明:不管是貧困、還是寶貴的孩子們,都有可能成為“人生贏家”,他們在童年的共性是-做家務。
家務包含了許多看似瑣碎、沒有意義的事情,但實際上中間藴藏了很多智慧與愛,便促進孩子成為“人生贏家”的原動力。
家務讓孩子可以明白,個人努力可以讓自己的小家變得更好。
家務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同理心,明白父母的不容易。
家務讓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點滴事情,只要真誠與用心,都可以感受到愛與被愛。
所以説,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人生贏家”,有效的方式便是:讓孩子體驗家務。
根據孩子的年齡先讓孩子學會自理
孩子3歲左右就可以嘗試自理,整理衣物,自己吃飯,收拾自己的餐具等等。
孩子4歲,便可以教孩子擦桌子,掃地,澆花、整理房間這些簡單的家務。
等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助洗碗、洗自己的貼身衣物、取快速、丟垃圾等。
等孩子10歲,可以教會孩子挑選水果,自行準備簡單的早餐的家務活。
到孩子16歲前,可以教會孩子做飯,收拾重要物品,自己打包行李等普遍家務。
一切以自己對孩子的判斷為準,讓孩子做家務分擔家庭負擔,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體驗到家務的辛苦,學習安排自己的生活與學習,讓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學會獨立自主,解決問題。
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與引導,讓孩子自主的勞動,並在勞動中感受到喜悦與收穫。
鼓勵孩子分擔家庭的衞生等家務
當孩子剛開始做家務的時候,父母不管孩子做的過程與結果是否完美,都要鼓勵孩子去積極的“動”。
只要孩子有了行動,就可以在行動中去尋找閃光點,不斷放大孩子的光點,這樣慢慢就可以形成孩子做家務的好習慣。做家務過程中,孩子的條理與實踐能力會不斷地加強,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方法。
感恩孩子對家庭的付出
雖然是孩子,也要表達感謝,一個正確表達“感謝”的家庭,才可以教育出來一個“感恩”的孩子。
當孩子因為努力付出得到感謝時,孩子會明白,原來自己也是可以為家庭做出貢獻的,這樣的孩子心中會萌發更強的責任感與榮譽感。
如此,父母與孩子之間感情互通,便能互相理解,互相感謝,互相關愛。
1)認為孩子太小,會越幫越忙
當孩子掃地沒有掃得乾淨時,家長會責罵、制止,甚至吼孩子:“你會做什麼呀,越幫越忙,你誠心的吧?”
當看到孩子擦桌子打碎東西的時,暴躁地責打孩子“叫你不仔細,越幫越忙!”
其實,這時候的父母尤其要忍,要記得孩子只是一個孩子,一切都剛開始。而且,孩子學會做家務的這個習慣,遠比完美地分擔勞動重要得多,所以,父母要剋制。
不要認為孩子太小,不會做,越做越亂,其實,這是一個過程,要耐心陪伴孩子度過就好。
2)父母突然與孩子較勁,死嗑到底
為了快速改變孩子,強制孩子必須洗完衣服才能睡覺?要求孩子必須在10分鐘內掃完地?這是父母想到最直接有效的,但這種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的強制命令,會讓孩子反感家務。真正要做好的事情是:父母多引導、少命令。
可以嘗試讓孩子當家分配小老師,分配大家的家務工作,讓孩子有責任感,自然而然的體會到生活的豐富,發揚自己的閃光點。
生活中每件小事,都可以讓孩子明白或學會一些什麼,而這些看似瑣碎而無用的家務,其實裏面藴含了父母的智慧與愛。所以,孩子首要的工作不是學習,而是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智慧,你們呢?家中的孩子有家務勞動這一課嗎?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為了幫助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精心準備了一份育兒資料。
完整育兒資料包大家可以自行領取保存
領取方法:
(1)點擊左上角頭像
(2)私信回覆:育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