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山民“出山”拔“窮根”“搬”入新生活
(中國減貧故事)贛南山民“出山”拔“窮根”“搬”入新生活
中新社江西贛州9月22日電 題:贛南山民“出山”拔“窮根”“搬”入新生活
作者 吳鵬泉
“以前做夢都想搬出來,但實在太難了,現在趕上好時候啦!”在羅霄山脈深山裏生活了數十年,現年47歲的楊流生攜家帶口如願“出山”,住進集中統一修建的寬敞亮堂樓房。
楊流生的老家在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貢江鎮倉前村上雞籠山組,那是該鎮最偏遠的山村之一。“前幾年進村的路連自行車都上不去,大家平時出門都不容易,更別提外出看病或上學了。”説起邊遠山區的貧苦,楊流生仍記憶猶新。
早年,腿腳有些不便的楊流生離開倉前村前往廣東東莞務工。2007年在兒子上六年級時,楊流生夫妻倆回到于都,在縣城租了間房子陪讀。搬出深山在縣城買房,是楊流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擁有超百萬人口的江西于都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紅軍長征出發地”于都縣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採取“三級”梯度安置,以縣城工業園區和鄉鎮安置為主,中心村安置為輔,實施深山區整體移民搬遷扶貧“進城進園”。
于都縣貢江鎮思源社區是當地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建有移民扶貧安置房36棟1193套,現已有1100户4174人入住,大多是深山庫區移民和貧困户。
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楊流生一家2016年住進了思源社區110平方米的三房兩廳,圓了“安居夢”。“在老家時,一家人擠在三間土坯房裏,屋子裏只有牀、桌子等一些簡單傢俱。”如今,楊流生夫妻倆靠接訂單製衣年收入超6萬元(人民幣,下同),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房屋窗明几淨、家電一應俱全……一走進思源社區內的新家,40歲的康冬香臉上堆滿笑容。幾年前,康冬香一家7口還住在山高坡陡的于都縣銀坑鎮周慶村,出行很是不便。
“從村裏去鎮上趕集,要走兩個來小時。”老家的偏遠,康冬香深有感觸。在她看來,生活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大山裏,搬才是最好的“出路”。
2017年,得益於當地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康冬香一家搬出了祖輩居住的深山,住進了思源社區裏的新房。“現在的新家環境優美,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很方便,有個病痛在小區門口就能治。”
思源社區黨支部書記孫菊英介紹説,該社區規劃建設了幼兒園、衞生服務中心、物業服務中心、便民商店、文化娛樂休閒室等公共服務設施,滿足移民安置户就學、就醫、生產、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搬進這裏後,康冬香就再沒外出務工了,而是在附近一家幼兒園從事保育員工作。“我每個月可以掙2000來元,工資雖然不高,但能照顧孩子。”
作為脱貧攻堅的一項重要舉措,易地扶貧搬遷對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發展困境起到關鍵作用。如何讓搬遷貧困民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中國各地扶貧工作的一道必答題。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江西通過多元發展後續幫扶產業和完善安置社區管理服務方式,幫助搬遷貧困户發展產業、融入社區、實現就業。
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江西易地扶貧搬遷3.5萬户13.47萬人;截至今年6月底,該省易地搬遷貧困户有6.1萬人務工就業、2.13萬人發展種養產業。
在江西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塗龍峯看來,易地扶貧搬遷是一種重建社會經濟生活的扶貧模式,優化改善了邊遠地區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能有效改變貧困亞文化形成的社會環境,進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生成機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