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東西問丨翁詩傑:發展全面深入的中國—東盟關係為何至關重要?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綜合

  中新社吉隆坡10月16日電 題:發展全面深入的中國—東盟關係為何至關重要?

  ——專訪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傑

  中新社記者 陳悦

  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批評美國的所謂“印太經濟框架”與經濟無關,是為了排斥對抗中國,他還呼籲東盟應向中國“靠攏”。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傑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認為,馬哈蒂爾的批評確實揭露了美國等西方國家“一貫用心”。翁詩傑呼籲,東盟和中國可打造“中國—東盟發展共同體”,進一步拓展雙方合作範圍,提升合作層次。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近期馬哈蒂爾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批評美國的所謂“印太經濟框架”與經濟無關,是為了排斥對抗中國。您怎麼看待這一觀點?

  翁詩傑:不久前出台的“印太經濟框架”,其中所列舉的四大支柱中,尤其令人費解的是它還包含所謂“提高道德和透明度,打擊洗錢和腐敗”。這一表述乍看並無不妥,可其關鍵是誰來鑑定資本的“不沾貪腐”?

  如果對資本的貪腐審查,還是比照美方對進入美國巿場的產品是否遵守勞工標準的裁奪方式,全由美方説了算,過後才由涉案的出口商提出證據上訴,可以想象的是,這打着道德規範的“資本審查”到頭來也不外是用以制裁對手的“武器”而已。

  與“印太經濟框架”相呼應的,是美國和西方國家一直在渲染中國經濟實力“入侵”東南亞,這種論調並非始於今日,但在今日更加具體化。

  西方的政黨、資本、軍工和媒體已形成了一個利益綜合體。從其輿論佈局,不難看出年前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所謂“債務陷阱説”充其量只不過是個起手式而已。這同他們將華為的通訊科技污名化,指其危及購置國的國家安全,何嘗不是同出一轍?

2022年,振華重工南通傳動裝配車間一片忙碌,工人全面裝配馬來西亞和尼日利亞等國家輪胎吊,加緊生產“一帶一路”國家碼頭起重機配套件。許叢軍 攝

  預計接踵而來的論調將包含所謂“腐蝕資本”(corrosive capital)的包裝,刻意將登陸東南亞的中資抹黑為意在“腐蝕”東道國治理的“毒株”。這和前述“印太經濟框架”中打着道德旗號的“資本審查”前後呼應,其目的十分明顯。

  馬哈蒂爾指西方意在挑釁。確實,這種挑釁可謂“一刀兩刃”,一方面是先對中國入之以罪,藉以離間目標國的對華關係;另一方面以“莫須有”的指責鼓動煽惑目標國的人民和在野力量,將中資的登陸視為經濟侵略,從而干擾乃至破壞執政黨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關係。

  中新社記者:西方的這一論調在馬來西亞和東盟會有市場嗎?馬哈蒂爾先生在接受採訪時呼籲東盟“應向中國靠攏”,中國和東盟應如何進一步加強雙方合作?

  翁詩傑:東盟和中國已經建立良好的經濟合作關係,尤其是雙邊貿易總量和傳統基建項目合作成為雙邊關係的焦點,也取得良好成果,這些都是人所共見的。以馬來西亞而論,這四年來雖然幾經政權更迭,但對華關係尤其是經貿合作,仍然保持穩定。

  但在國際關係風雲多變之際,東盟和中國之間的關係要走深走實,還需要進一步在東盟各國夯實發展對華關係的友好基礎。東盟和中國彼此在政治、人文、社會和安全領域的互動與合作仍待深耕,尤其是在雙方“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開局之後,更顯迫切。這其中很可以着力的一點就是打造“中國—東盟發展共同體”為雙邊關係拓展多領域的互動合作。

  尤其是習近平主席於2021年在聯合國大會提出“全球發展倡議”( 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推手,獲得亞非拉國家廣泛認同。

  在我看來,以東盟國家制定的“東盟共同體願景2025”所闡述的政治安全、經濟、文化與社會層面的訴求為經緯,在凸顯東盟主體性的前提下,推動“中國—東盟發展共同體”建設正當其時。

2022年第十九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開幕。彭寰 攝

  中新社記者:在“東盟共同體願景2025”基礎上,中國和東盟可以在哪些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從而推動“中國—東盟發展共同體”建設?

  翁詩傑:“東盟共同體願景2025”涵蓋“東盟安全共同體”(ASC,ASEAN Security Community)、東盟經濟共同體(AEC,ASEAN Economic Community)和“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ASCC,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在“東盟安全共同體”這一領域,中國與東盟可聚焦於反恐、禁毒、打擊跨境犯罪等領域的合作,同時構建應對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隱患的協作機制。此類合作的推進,可為區域的共同安全體系開創新氣象,引領國際社會建立新的共同安全觀。

  在“東盟經濟共同體”方面,中國和東盟則可順應後疫情時代新常態的需求,並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奮鬥目標,着力發展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經濟、藍色海洋經濟等領域的合作。中方具備產能與科技優勢,可協助整個共同體在這些領域的發展。

  “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可作為中國與東盟雙方軟實力交融的平台載體。它是中方深度融入東盟社會的切入口。社會文化交流可以進一步增進當地民眾對中國的好感與信任,乃“二軌外交”(民間外交)的精粹,也是貫徹“民心相通”的理想推手。

2016年,“一個都不落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研討會在印尼舉行。顧時宏 攝

  中新社記者:要打造“中國—東盟發展共同體”,東盟和中國之間可以進行怎樣的民間交流?

  翁詩傑:必須指出的是,包括馬來西亞在內,東盟某些國家仍然一定程度受到西方論述的影響。要排除某些別有用心的干擾輿論,首先雙方民間組織、智庫應加強交流。東盟各國友華、知華的民間組織、智庫要積極發聲,助力客觀、正向的資訊傳播。

  其次,中資企業要積極參與到東道國“親善睦民”社會責任活動中,務求當地民眾在這些活動中有參與感和獲得感。

  再次,中國也要進一步豐富國際傳播在各國的本土化色彩,要講好在地對華互動的好故事,要積極宣介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人文友好交往。(完)

  受訪者簡介:

  翁詩傑現任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馬來西亞中國絲路商會會長、馬來西亞民族中興基金會總裁等職。

  他曾任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副議長、馬來西亞交通部部長、英聯邦國家議會協會常委等政務要職,精通中、英、巫(馬來語)文等多項語種,是馬來西亞文壇馳名作家。在任期間,他曾積極推動馬、中兩國的議會外交與民航合作,並促成啓動了兩國大專院校學歷互認的機制。

  近年來,他積極以商會和智庫為平台,努力推動“一帶一路”節點國之間的互聯互通與人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