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生態雄安裏的“繡花功夫”

  白洋淀內水產養殖和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退出,並通過相關監測設備對水質進行持續跟蹤監測。對澱中村、澱邊村實施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一體化綜合治理

  “千年秀林”工程已累計造林47萬畝,悦容公園、金湖公園等一批高品質休閒設施投用,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由11%提高到34%

  白洋淀野生鳥類增加至260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54種。野生魚類恢復至46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19種,“水下森林”初步顯現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央秀達珍

  雄安,一座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之城正拔節生長。“華北明珠”白洋淀碧水藍天,重現往日美景;“千年秀林”枝繁葉茂,一派生機勃勃……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當地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歷經了一番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繡花”功夫。如今,白洋淀的“華北之腎”功能初步恢復,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雙面繡”:對症下藥療愈“華北之腎”

  碧水藍天,鳥翔魚躍,靈動如畫。秋日的白洋淀,舉目皆景。

  一大早,董慶華就帶着地籠來到澱邊,準備上船捕魚。“看到現在的白洋淀又回到了以前的樣子,感到欣慰。”70歲的漁民董慶華見證了白洋淀環境由好到壞再變好的幾度變遷。“以前一猛子扎進水中,能清楚看到裏面的水草和魚,我們和魚一起在澱裏遊。後來,污水直排,白洋淀甚至一度乾涸。”

  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淀的修復和保護力度空前加強。採用正反兩面圖案同樣精美的“雙面繡”,澱內外、岸上下齊頭並進。實施生態清淤、退耕還澱、濕地截污、水系疏通……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介紹,白洋淀是143個澱泊和數千條溝壕連通的水系。雄安新區設立前,一些澱區被分割“包圍”,養魚、種藕,底泥沉積,影響水質。2019年白洋淀啓動生態清淤,恢復水面和水活力。

  “清淤工程如同大換血手術,既需要修復‘動脈’和‘靜脈’,還要治好毛細血管,讓每個部位都能產出或適應新血液。”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水環境事業部部長朱寶鋒説。

  治理白洋淀最恰當的清淤深度是多少?清淤施工會不會造成澱泊底部滲漏?污染底泥治理後澱區水生態能不能快速恢復?不同污染程度魚塘需要用哪種清淤技術?……面對一系列難題,當地率先在兩個區域選擇不到1平方公里範圍組織實施清淤試點,並找到答案。

  “一塘一策”,精準施策。朱寶鋒介紹,按照魚塘污染程度,先把魚塘分為重度、中度、輕度和無污染魚塘,再分別採取生態清淤、原位治理和直接拆除圍堤圍埝等針對性處理工藝。

  “我們將治理區域推廣到全澱,重點聚焦魚塘溝壕治理、百澱連通和生態修復等,取得良好成效。”朱寶鋒説。目前,白洋淀內水產養殖和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退出,並通過相關監測設備對水質進行持續跟蹤監測。特別是對澱中村、澱邊村實施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一體化綜合治理。

  在這座“未來之城”,科技賦能的“繡花”功夫也正滲透進生態治理的方方面面。

  一小時內對指定區域進行污染物排查和數據分析,實時反饋湖區周圍空氣質量、土壤環境和噪音、輻射等信息……如今,無人監測船、無人機等先進裝備組成的“天地澱一體化”系統代替了人工觀測。憑藉這套智慧監測系統,技術人員能更快、更準確識別污染物。

  “繡花”治理,白洋淀生態迎來生機。數據顯示,白洋淀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華北之腎”功能加快恢復。

  在白洋淀荷花池畔,“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的標語赫然醒目,和碧水藍天一起見證着白洋淀重綻光彩。

瞭望 | 生態雄安裏的“繡花功夫”

白洋淀木棧道(2023年9月20日攝)    張鋮攝/本刊

  “平針繡”:“千年秀林”造就林中之城

  走進雄安新區“千年秀林”,放眼望去,綠色樹木錯落有致、鬱鬱葱葱、綿延不盡。

  先植綠、後建城,“千年大計”,就要從“千年秀林”開始。如何在“一張白紙”上植綠?雄安新區採取線條排列較整齊、起針和落針都非常有規律的“平針繡”,即繡成“三帶、九片、多廊”的綠色空間。

  “元寶楓,高度589釐米,栽植時間2017年12月7日。”“千年秀林”的每棵樹上都掛着一個二維碼,掃碼進去便可以看到這棵樹的所有信息,包括身份證明、詳細信息、養護任務和生長環境等。樹木從孕育到出生、長大的每一個過程信息,都將記錄在這個二維碼裏面。

  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生態事業部副協調人劉志軍介紹,“千年秀林”運用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高科技建立智能平台,實施從苗圃到種植、管護、成長的可追溯全生命週期管理,實現對苗木質量、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的精準管控,同步構建“數字森林”。

  在這裏,造林不是簡單的挖坑種樹。

  “‘千年秀林’選用一些長壽、珍貴、健康、美觀、鄉土化的樹種,採用自然隨機散佈、曲線栽植和多種混交方式,營造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森林。”劉志軍説,僅佔地175畝的示範區就有90餘個品種,而不同品種需採用不同養護方式。

  天域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園藝師朱會營説,在樹苗成長初期,為避免被風吹歪,會用固定支架捆綁,但這個捆綁可隨着樹苗成長自動鬆釦。測量工具、植物標本、定位設備、栽植設備……這樣的“繡花”功夫,在千年秀林的養護中,隨處可見。

  “種樹不易,三分種,七分養,所以更要用心。”朱會營説,“千年秀林”的苗木養護和森林防火工作實行網格化管理、全天候巡查。而在日常養護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千年秀林”重點地區每35畝地就需要一名養護工,而一般地區每50畝地也需配備一名養護工。

  “有沒有火災隱患、苗木有沒有出現倒伏或者病害、需不需要修剪、雜草多不多都是養護工巡檢的重點。”朱會營説,養護中最關鍵的就是防治病蟲害,如果不能及時發現處理病蟲害,苗木的成活率會大打折扣,櫻樹、薔薇、海棠等品種都是重點檢查對象。

  在這樣的“繡花”功夫下,雄安新區生態城市綠色基底基本形成。“千年秀林”工程已累計造林47萬畝,悦容公園、金湖公園等一批高品質休閒設施投用,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由11%提高到34%。

  “出門可見綠,300米進公園,1公里進林帶,3公里進森林……”未來的綠色雄安,更令人期待。

  “亂針繡”:共建共享實現人鳥共棲

  雄安新區悦容公園。亭台樓閣、疊石成山、迴廊水榭。滿眼綠色,讓人心曠神怡。

  70歲的李鐵岺和老伴散着步,看到飛過幾只水鳥,趕緊拿出手機拍攝。“一大早騎電三輪過來,呼吸新鮮空氣,看看公園的美景。”李鐵岺一有空,就會到雄安新區不同公園去欣賞這份綠。“與綠色為伴,與鳥兒相遇,心情格外舒暢。”李鐵岺説。

  綠色雄安背後,當地政府、民間協會、志願者、居民們默默堅守。多頭髮力、和諧並進的“亂針繡”,織就一幅怡人的風景畫。

  在孝義河河口濕地的一片深水潭內,幾隻青頭潛鴨、白眼潛鴨、斑嘴鴨、白骨頂雞在水面嬉戲。韓戰橋在觀鳥塔上用望遠鏡觀測鳥類活動,並在手機上做詳細記錄。

  “我每天下班都會騎着摩托過來看看,週末經常一待就是半天。”今年49歲的韓戰橋,是雄安新區安新縣一所小學的教師,利用課餘時間揹着相機到白洋淀邊巡護、救助野生鳥類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冬日裏冒險幫疣鼻天鵝破冰、揀回被遺棄的蛋併成功孵化8只斑嘴鴨、救助大麻鳽並帶回家餵養……僅韓戰橋救助的鳥類就達45種110餘隻。

  白洋淀是中國候鳥遷徙通道上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為幫助候鳥解決遷徙途中覓食困難的問題,當地在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的主要棲息地旁,增設珍稀鳥類越冬覓食地保護區。

  “粗略統計,每天來覓食的鳥類約有上萬只。我們將2800畝水稻粗放式收割,100多畝原生稻不收割,為鳥類提供‘口糧’。”韓戰橋説。

  為保護野生鳥類,雄安新區在白洋淀劃定了9個鳥類重要棲息地,白洋淀濕地全域被列為禁獵區,最大限度減少人類干擾。新區採取“政府+民間協會+志願者”的環保管理模式,發動全社會力量愛鳥護鳥。像韓戰橋這樣的志願者達數千人。

  目前,白洋淀野生鳥類增加至260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54種。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青頭潛鴨在白洋淀落户,“荷塘葦海、鳥類天堂”勝景逐漸呈現。野生魚類恢復至46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19種,魚類生物多樣性達到高級別水平,“水下森林”初步顯現。

  “生態文明建設不是口號,是‘繡花’功夫下的建設,是一點一滴的積累,是人人蔘與的結果。”吳海梅説。

  藍綠交織,是雄安新區設立伊始就定下的底色。根據規劃,雄安未來藍綠空間佔比將穩定在70%。雄安新區正砥礪奮進、久久為功,以“繡花”功夫精心呵護這座“藍綠交織”的生態之城。

  澱泊風光、雙鶴齊鳴、荷塘情趣……在雄安新區一家文創店裏,以當地生態為主題的蘆葦畫吸引了遊客們的目光。白洋淀上那些看似不起眼卻堅韌、樸實的蘆葦,經過藝人們精雕細琢,成為生態“繡花”功夫生動的印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56 字。

轉載請註明: 瞭望 | 生態雄安裏的“繡花功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