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網約配送員”那些事兒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綜合

在城市中,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一羣“熟悉的陌生人”:他們穿着亮色工作服,穿行在大街小巷,起早貪黑,風雨無阻,為千家萬户送去生活的便利,並被親切地稱為“外賣小哥”“外賣騎手”。今年2月,“網約配送員”正式成為新職業,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這意味着幾百萬新生代勞動者大軍“外賣小哥”被明確了職業名稱。8月26日,人社部發布的《網約配送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當前“網約配送員”的就業羣體規模迅速增長,每天跑在路上的網約配送員已經達到百萬級,“網約配送員”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生活的“新基礎設施”和新業態吸納就業的典型代表。那麼,新職業“網約配送員”具有哪些“新”特徵?在就業中呈現什麼特點?未來就業景氣如何?記者進行了採訪。

從“外賣小哥”到“網約配送員”

2013年,24歲的李斌從老家呂梁臨縣來到省城太原,2015年,經朋友介紹,他加入一家知名外賣互聯網平台,成為專職“騎手”,幹起“外賣小哥”這行。“這些年,我幾乎保持着零差評和零投訴,好的時候一天賺三四百元。”9月20日,記者見到李斌,他笑着説,自己文化程度不高,這幾年雖然辛苦,但收入不錯。“送外賣門檻低,但不能心浮氣躁,很考驗‘騎手’的溝通能力和心態調整能力。”當記者問他知不知道“網約配送員”這個稱謂時,李斌不好意思地説:“第一次聽説,我的理解就是國家很重視我們這些外賣員,好事!好事!”

“外賣小哥就像勤勞的小蜜蜂,越是節假日越忙碌,工作很辛苦。”“只要外賣小哥奔跑在路上,城市就不會停下來。”“網約配送員奮力奔跑的樣子,真美!”……9月15日,新浪熱搜話題#我國每天跑在路上的網約配送員規模已達百萬級#討論區內,閲讀量和留言數高達374萬次,不少網友直言:“看了熱搜才知道,‘外賣小哥’竟然早就有了如此‘高大上’的名兒。”

“網約配送員”的職業定義是什麼呢?《報告》中明確:通過移動互聯網平台等,從事接收、驗視客户訂單,根據訂單需求,按照平台智能規劃路線,在一定時間內將訂單物品遞送至指定地點的服務人員,其工作任務是通過移動智能終端接收、驗視、核對客户訂單等等。

“在2015年版本的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未收錄網約配送的相關職業,社會大眾經常認為外賣騎手和快遞員是從事一樣的工作。”大數據分析師趙龍解釋道,新職業“網約配送員”從根本上有別於傳統快遞和倉儲物流等職業,在配送環節上,“網約配送員”是點對點服務,對於移動互聯網具有強依賴性,需要配送平台利用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提供網絡定位、時間計算、路徑規劃等。此外,網約配送對象需求多樣化,包括餐飲外賣、B2C零售、商超便利、生鮮宅配等。

“網約配送員”成就業“蓄水池”

“網約配送員”被稱為“互聯網+服務業”和“智能+物流”的關鍵環節,以獨立、全新的職業形態出現,為幾百萬勞動者尤其是大量貧困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

9月18日中午12時至1時,記者在省城迎澤區一寫字樓門口隨機採訪了數十名“外賣小哥”,其中,來自大同的“小哥”王力強今年21歲,他語速飛快,但語氣堅定:“外賣行業是個服務行業,可能有人看不起我們,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由於騎手送餐有時間限制,“小哥”説完便匆匆離去。

山西省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李玉萍感慨:“從‘外賣小哥’到‘網約配送員’,只有寥寥幾字之差,意義卻非同一般。以‘網約配送員’為代表的新職業得到國家認定,拓寬了‘職業版圖’,對穩就業、保就業起到重要作用。”李玉萍表示,新職業是新業態發展帶動社會分工細化的體現。“網約配送員”的認定,給“外賣小哥”一種職業認同感,體現了社會的認可。

據《2019年及2020年疫情期間美團騎手就業報告》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僅通過美團平台獲得收入的“網約配送員”就達到了398.7萬人,在美團平台就業的網約配送員中,有25.7萬人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疫情發生後,從2020年1月20日至3月30日,美團平台新註冊且有收入的新增“網約配送員”達到45.78萬人。此外,餓了麼蜂鳥數據顯示,56%的騎手擁有第二職業,其中26%是小微創業者、21%為技術工人。

《報告》數據顯示:“網約配送員”中三成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約半數“網約配送員”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業時間靈活是他們選擇從事網約配送的重要原因。《報告》預計,未來5年網約配送員的需求量約為3000萬人。未來網約配送員實際收入將進一步增加。隨着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以“網約配送員”為代表的新個體經濟已經成為就業“蓄水池”。

讓“網約配送員”“飯碗”端得穩

疫情期間,空曠的城市道路上依然可以看到疾馳的“外賣小哥”,他們用汗水和熱忱為戰勝疫情貢獻力量,也讓“網約配送員”的職業認同度得到很大的提升。

臨汾小夥兒肖紅軍在北京送外賣已經三年。“疫情期間,我一直堅持在崗位上,每天都能感受到大家的謝意,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當‘網約配送員’的價值。”肖紅軍表示,每天檢查着裝、點名、給騎手們測體温、為外賣箱消毒、檢查健康碼並進行打卡等工作都變得更加有意義。“每天辛苦繁重的工作,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下來的。勞動保障範圍窄、職業認同感低、缺乏長期職業規劃,事實上,外賣員離職率很高。”肖紅軍直言。

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馮佳慧接受採訪時表示,“網約配送員”在這種新的就業形態中,存在勞動合同、社會保險、勞動保障等亟待規範的現象。“政府等相關部門應出台相應的政策與保障制度,引導互聯網企業規範用工、促進行業健康發展。”馮佳慧建議,我省應在“網約配送員”集中的行業引入工會制度,保障勞動者權益。此外,行業內也應擴大商業保險的覆蓋面,為“網約配送員”購買人身意外險等。李玉萍表示,互聯網企業應逐步完善“網約配送員”的職業考核機制,加強誠信約束等,“網約配送員”從業人員也應加強職業技能提升。

據瞭解,人社部等部門為了支持鼓勵廣大勞動者參與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網約配送員”的相關培訓課程也被納入到“就業創業和職業培訓在線平台”。一些知名互聯網平台也紛紛提供新就業形態培訓的免費在線課程,讓“網約配送員”學習專業技能知識。

“希望通過各方合力,讓‘網約配送員’通過這份新的職業選擇和辛勤付出,提高收入、拓寬職業道路,社會地位也不斷提升。”李玉萍感慨,“百萬‘網約配送員’每天‘奔跑在路上’,其相關權益保障機制也需‘陪跑’,只有這樣,新職業才能良性發展,‘網約配送員’才能將‘飯碗’端得更穩。”

本報記者崔玲玲

(責編:劉洋、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