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陳情令:十六年後藍湛給了魏嬰絕對的信任,為何十六年前做不到?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綜合

魏嬰十六年後在雲深不知處的靜室醒過來,看到了彷彿入定一般彈奏忘機琴的藍湛。這一幕恍若隔世,也許在那十六年的沉睡中,無數次在夢裏出現,如今卻真的呈現在自己眼前了。藍忘機彈奏的還是那首魏嬰熟悉得不能再熟的曲子。剛醒來的魏嬰,不關心自己曾經用性命相護的好兄弟江澄是否找過自己,不關心自己是怎樣被帶到靜室的,他只問藍湛“你找過我嗎?”、“當年你真的信我嗎?”

三年後藍湛去找了魏嬰,卻連森森白骨都沒有找到。魏嬰苦笑了一下,問他“為何是三年後?”潛台詞就是你為何沒有早點去找我?三年相比十六年是很短,但是足可以讓我屍骨無存,你如何能找到?如果真的在乎,怎麼可能是三年後才去找?至於第二個問題,藍湛選擇了沉默,他其實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魏嬰。

十六年前的藍忘機的確是完全相信魏嬰的,所以十六年後兩人重逢後,心結一直都在,魏嬰對當年藍忘機的不完全信任是有怨的,他不説但是藍湛懂!兩個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可是藍湛以前並未給魏嬰完全的信任,所以才會誤會重重。

十六年後的藍忘機選擇毫無保留交付自己,選擇完全徹底信任魏嬰。魏嬰怕藍湛誤會莫家莊刀靈上的陰虎符跟自己有關,藍湛馬上回復“我自然信你!”。在金麟台魏嬰跟聶明玦共情之後,醒過來第一句話就是要去芳菲殿的密室,藍湛二話不説扶着魏嬰就奔向芳菲殿。哪怕密室中證據完全被轉移,魏嬰再次被誣陷,害死了秦愫,還誣陷仙督,眾口鑠金言之鑿鑿甚至證據也非常充足。

可藍湛還是堅定不移選擇相信魏嬰,堅定地跟魏嬰站在了一起,這份完全交託的信任,讓人心疼,也讓人感動,倘若十六年前藍湛就有這份勇氣,給予魏嬰這樣完全的信任,那麼魏嬰的前世結局會不會被改寫?

人需要成長,感情也需要培養。魏嬰的前世,其實跟藍湛的感情並未到同生共死完全交託彼此的程度。那時候的藍湛因為從小深受仙門正道大統的教化,在藍湛的心裏,詭道術法終非正途,而陰鐵或者陰鐵煉製的陰虎符就是邪物的代表,所以在他知道魏嬰修習了詭道術法操控怨氣,又煉製了陰虎符之後,藍湛做的事情,一直都是試圖幫助魏嬰恢復靈力,讓他能夠重拾劍道,希望他能夠迴歸仙門百家這一邊。可是魏嬰不聽他的。藍湛一直以為魏嬰太過執拗,他獨獨沒有想到,魏嬰失了金丹,根本沒有了選擇的權利。

修習詭道術法的初衷也許並非為了復仇,而是在亂葬崗唯一生還的選擇,生前還有未完事,怎敢輕易死去,可是這些藍湛都不知道。魏嬰因失了金丹,本就身心受到巨創,內心敏感異常,藍忘機卻一次一次跑過來規勸於自己,他怎能不排斥?魏嬰其實對於完全控制邪氣,不讓自己失控也是沒有百分百把握的,他説服不了自己,也説服不了藍湛,只能強撐!魏嬰最後的殺手鐧,無非就是在失控之前,跟詭道術法跟陰虎符跟怨氣同歸於盡,這是魏嬰在不夜天選擇跳崖的根本原因,那時他的確以為自己控制不住了,已經在墮魔的邊緣了。只可惜藍湛當年低估了魏嬰説自己能夠控制得住的決心,實在控制不住,不還有一死嗎?

十六年前的藍湛心智沒有很強大,他深受傳統教化觀念影響。他護着魏嬰,他想要救魏嬰,那是從他感情方面出發的行為,從感情上出發,藍湛盡最大可能去理解魏嬰走上“歧途”的無奈,可一旦這種對峙到了決斷的時刻,藍湛不會“同流合污”,他去阻止魏嬰驅動傀儡,試圖奪下陳情,不讓魏嬰繼續作惡,魏嬰當然也懂藍湛,所以才會問“那時你真的信我嗎?”,當然這也是藍湛十六年後自認“有悔”的源頭。魏嬰雖然是世家公子,但是實際上他並非真的世家公子,相比旁人來説,他是妥妥的無產階級,是具備革命者所有條件的。而藍湛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世家子弟,相比魏嬰,藍湛要丟棄更多的東西,才能跟魏嬰站到一起,這是藍忘機最困難的地方。

十六年前的藍忘機不夠強大不夠完美,但他的人設不會因此崩塌,畢竟才是個十幾歲的少年郎,受了那麼多年的正統教化,要讓他一朝一夕放下何其困難。而魏嬰的離開,還有十六年的沉澱思考,才讓藍忘機真的直面正邪之事,認真思考了孰正孰邪孰是孰非這個問題。在這十六年間,他想明白了,所謂靈氣怨氣不過是被人操縱的工具,正邪只在操縱人心念之間,所謂靈氣被邪人操控,正氣亦邪;而邪氣被正人所控,邪氣亦正,這就是後來説魏嬰,所修非常道,但行正義事的原因,含光君已經學會了辯證地看待問題。

那十六年間,藍忘機除了思念魏嬰,逢亂必出四處問靈尋找魏嬰,恐怕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覆盤了魏嬰所走過的路,至此藍湛才真正懂得了魏嬰,也認可了詭道術法,所以詭道術法才會在藍氏小輩中得到廣泛應用。他對魏嬰做過的事情,做了很多調查研究,回憶了很多細枝末節,藍忘機想明白了,除了魏嬰失去金丹這一點他沒想到以外,所有查證的結果,都證明了魏嬰的無辜,所以藍忘機會有悔,所以十六年後他才如此完全交付自己,給予魏嬰百分百完全的信任!

最後兩人的心結解開了,所有誤解也都澄清了,再沒有別的藉口不在一起了不是嗎?可是這場相守來得的確太不容易了,他們兩人之間化解心結,竟然用了一世輪迴一世生死。映射到現實中也是如此,我們也許看別人容易,讀懂自己難,也許學會及時跟自己的過去和解,跟彼此的過去和解,才能少走很多彎路,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