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亮在《解放日報》要聞版發文談城市治理創新
鬱亮關於韌性城市和網絡型城市的觀點,被刊登在11月18日出版的《解放日報》要聞版上,標題為:抓住城市治理的新增長點。
“疫情之後,中國的城市規劃與城市政策開始更加傾向於韌性城市、網絡城市的建設。”這是鬱亮觀察到的最新現象。“韌性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併合理的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網絡型城市”更多與近年來頻頻提到的城市羣掛鈎。
“與其説疫情對當前中國城市帶來一些變化,倒不如説疫情進一步加速和強化了此前已經出現的趨勢與特點。”鬱亮指出,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中國開始呈現出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羣結構。
這類網絡型城市羣的優勢在於,散佈在城市網絡上的各個節點,它的設施將更加完善,功能會更加多樣化,因而整座城市更加生態、宜居和有韌性。
事實上,疫情之前,這種功能混合的節點在中國主要城市中就已經出現了。深圳與上海,都是鬱亮眼中實踐這兩大類城市的頗好案例。
深圳蛇口,從最初單純的工業區逐步轉變為集自貿區、郵輪港、藝術中心、濱海休閒長廊為一體的“超級綜合區”;
上海陸家嘴,原來定位為金融中心,功能相對單一。現在增加了更多的混合功能——坐落在濱江的美術館羣落、濱江休閒步道的全線貫通等,都使陸家嘴增加網紅公共空間的活力。
這兩座城市面對自然災害之時呈現出不同的自我抵禦能力。深圳的綠道、公園體系連接而成的生態網絡,平時作為運動、休閒、娛樂空間。疫情、災害期間,這個公園網絡可以變身為防災網絡,承擔起隔離避難、疏散和救災的功能。
上海陸家嘴濱江特意設置了台階式防汛岸線,平時處於低位時可作為市民休閒親水空間,但同時也具備幾年一遇的設防標高標準,即使被淹沒也可以用大自然的生態體系來消化雨洪的威脅。
今年的彭博創新經濟論壇主題是共謀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藍圖。鬱亮的城市觀點,一定程度預示着房地產行業在多元化部署與戰略佈局層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