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福島放射物質會迴流日本!”日學者重磅發聲,日本政府瞞不住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綜合

據國內媒體11月10日報道,日本筑波大學客座教授青山道夫日前在福島大學主辦的國際研討會上發佈研究結果稱,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中流入海洋的放射性物質銫137,約7至8年後迴流至日本東北沿岸。

相關資料顯示,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並引發特大海嘯,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受地震、海嘯雙重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導致發生自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後最嚴重的核事故。截至目前,福島核輻射問題依舊不容小覷。

日前,青山道夫在福島大學主辦的國際研討會上發佈研究結果稱,他在北太平洋761處採集了表層海水,調查銫137和銫134的活度,還收集共同研究和各國政府的監測等觀測數據,並使用模型計算,分析動向,最後查出銫137繞北太平洋南側迴流至日本的路線,以及進一步從日本海穿越津輕海峽回到太平洋的路線。他還直言,通過此次研究,“有關源自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銫,查明瞭北太平洋全域十年間的較大動向”。

根據青山道夫解析,部分銫137抵達美國西海岸後北上,沿阿拉斯加半島流動,2017年在白令海測得的活度為每公升海水0.003貝克勒爾、在楚科奇海測得0.004貝克勒爾。在日本東北北部沿岸,2018年前後,銫137活度開始上升,2019年超過0.002貝克勒爾。在從日本海穿越至太平洋一側的津輕海峽,銫137活度在2017年前後達到峯值,此後呈減少趨勢。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自福島核事故以來,日本政府一直沒能對福島核輻射問題進行妥善處理。今年4月13日,不顧國內外的反對,時任日本首相菅義偉宣佈,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將存儲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百萬噸核污水經過濾並稀釋後排放入海,排放時間預計將持續20年至30年。5月27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以下簡稱東電)對核污水排放計劃進行了説明,聲稱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單日最大排放量將達到500噸。

6月10日,東電聲稱,在將稀釋後的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前,不會對其中的放射性物質氚的濃度進行實際測量,僅會依據濃度計算結果判斷排放入海是否符合標準。10月17日,作為菅義偉接班人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不僅在福島第一核電站視察,還向記者團表示,“核污染水問題嚴重,不應該被推遲”,他還説,“臆斷未來不可取,政府將繼續謀求諒解。”

需提及的是,在菅義偉政府宣佈向大海排放核污水的決定之際,一家來自德國的海洋科學研究機構就曾指出,一旦日本將核污水排入大海,受洋流等因素影響,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220天之後就會抵達韓國濟州島,400天后則會到達韓國西海岸,3年後美國和加拿大就受到影響。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實驗室首席科研員、生物學博士弗拉基米爾·拉科夫也曾明確指出,“無論福島核污水如何稀釋,放射性同位素都會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