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懷揣綠色夢想,在火熱軍營千錘百煉、淬火成鋼。如今,他們即將脱下戎裝,帶着軍營的饋贈,開始新的奮鬥。
轉身之前,他們再次回望那些熱血沸騰的瞬間,回望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用真摯感人的講述,給予在強軍新徵程中踔厲奮發的年輕戰友真誠的祝福和期望。
苦幹,收穫的是甘甜
■南部戰區空軍某旅某雷達站一級上士 唐逢飛
沿着436級台階的青石板路,我從營區走上金雞山頭的陣地,和“英雄天線車”告別。我曾在這裏送走一批又一批老兵。今年,我也要轉身離開。
16年前,走出大學校園的我,和1位同年兵被分到這個有着“鋼鐵雷達連”榮譽稱號的連隊。到連隊第一天,車行至山腳下突然停了下來。班長説,我們要揹着行囊爬上山。當我們氣喘吁吁爬上山頭,在軍旗前宣誓完畢,班長笑着告訴我們,對雷達兵來説,時間就是生命。這場特殊的新兵歡迎儀式,也是雷達兵的第一課。
第二課,在陣地上。我們眼前,是一架佈滿彈孔的老舊天線車。指導員説,1979年的邊境作戰中,這塊僅有0.07平方公里的山頭,在27天裏落下300多發重型炮彈,雷達方艙被彈片穿透536個彈孔。
“炮彈一發一發落在陣地上。電纜斷了,天線停止轉動,戰士們就用防風繩拽着天線一圈一圈跑,一撥人倒下去,下一撥又接上,直到戰鬥結束。‘人在陣地在,人在天線轉,人在情報通’,這就是咱們‘鋼鐵雷達連’榮譽稱號的由來,也是咱們雷達兵的兵魂!”
指導員的講述,聽得我們熱淚盈眶。以後的日子,在陰冷霧氣的常年環繞中,沒有手機信號、沒有網絡,望着看不到頭的羣山,話題總有聊完的時候,生活總有枯燥的時候,內心也有迷茫的時候,可一想到那15個字,熱血就在胸中奔湧。一樣的年紀,一樣的職責,當年的他們,面對漫天炮火沒有退縮,讓陣地堅如磐石;如今的我們,有什麼理由畏懼?怎麼能不守好陣地?
我如飢似渴地學習專業知識,白天在陣地上摸零件、查線路,晚上鑽進學習室分析電路、學習原理。兩年後,我考入空軍預警學院雷達士官學校,5年後走上雷達技師崗位。
2012年,連隊來了新裝備。上山道路不便,我們只能在山腳把裝備拆開,一件件搬上陣地再重新組裝。恰逢老技師退伍,換裝的擔子全部壓到我一個人身上。“班長,這個發射單元和老式雷達不一樣”“班長,你看看這個緊固螺絲怎麼拆”……一個個此前從未遇到的問題接踵而至。那段日子,我幾乎住在陣地上、“泡”在零件裏,翻操作手冊、打電話詢問廠家……在大家傾力配合下,終於提前完成架設任務。“活到老,學到老”,那次換裝讓我懂得,堅守崗位不是滿足現狀,而是刻苦鑽研、與時俱進,形成與戰備需求匹配的裝備保障能力。
苦幹,收穫的是甘甜。16年斗轉星移,我不知在陣地上灑下多少汗水,在雷達方艙度過多少個夜晚。哪怕是那次假期家屬來隊,我還是與出現故障的天線車一起度過3個日夜。當天線開始緩緩轉動,一批批空情正常上報,我擦了擦額頭的汗珠,心裏像吃了蜜一樣,被難以言説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填滿。
還是在熟悉的“英雄天線車”前,退役儀式如期舉行。這一次,主角變成了我。我拿出一本多年維修心得寫成的“秘籍”,鄭重交到徒弟尹偉手中,指着天線車説:“我離開以後,好好陪着它。”
看着尹偉接過本子時認真篤定的模樣,我彷彿看到16年前的自己。以前,都是班長向我們講述老班長們堅守的故事。希望在後來者的講述中,我們能為雷達兵的兵魂,添上屬於我們這代人的註解。
(黃 巍、劉晉毓整理)
根扎得越深,離夢想越近
■火箭軍某團某營三連一級上士 週三陽
穿過30多條隧道,翻過兩座大山,200多公里的山路蜿蜒曲折,這是市區通往我所在營區的路程。
2010年,大學畢業後參軍入伍的我,第一次踏上這條路。來接我們3名新兵的,是一輛運送給養物資的卡車。我們擠在卡車車廂裏,一路搖搖晃晃,“晃”到了巴掌大的營院。
人煙稀少,陽光“罕至”,手機信號時有時無。長久陪伴我們的,是寒冬裏三四個月也不消融的積雪,堆在我的心頭,涼冰冰的。
因為“同病相憐”,我們3個同年兵之間格外親。每過一天,我們就在台歷上劃掉1個數字,掰着指頭算着可以離開大山的日子。
指導員姜坤看出了我們的心思,給我們講起“紮根柳”的故事。
“紮根柳”,營院裏唯一一棵柳樹。樹旁立着一塊石碑,刻着一句話:紮根,即“紮根深山,獻身國防”;柳,“留”也。
1993年,第一任連長劉樹軒帶領17名官兵奉命進山,組建三連。崎嶇的山路、艱苦的條件,讓躊躇滿志的官兵心裏涼了半截。一次外出,連長見當地老鄉的平板車上拉着幾棵柳樹苗,便買下一棵帶回連隊,取名“紮根柳”。
“柳樹能夠在溝深林密、缺少陽光的地方存活下來,是因為根扎得深。人也一樣,只有根扎得越深,才能汲取更多的養分。”後來,我慢慢發現,指導員的這番話,正是堅守深山的老兵們真切的感悟。
我所在班平日擔負着指揮所通信保障和近500公里光纜線路的維護任務。維護一條通信線路,需要走過10多個村莊,跨過10餘座山頭。巡線歸來,在落日餘暉的傍晚,我經常聽見班長們在後山“喊山”。
其中,有我的班長謝世強。謝班長守大山守了整整30年,自入伍就沒離開過這座大山。他擔負的幾百公里國防光纜線路維護任務從沒出過差錯,榮立過二等功和三等功。謝班長説,“喊山”是一茬茬官兵自創的解壓方式。只要對着大山喊上幾聲,壓力和煩惱似乎就煙消雲散。
謝班長的退役歡送儀式上,他抱着我們哭得一塌糊塗。謝班長説,紮了30年的根,一下子要“拔”出來,實在是疼得慌。
後來,我留了下來,也加入“喊山”的隊伍,喊走了寂寞,喊走了煩惱,也喊出對這裏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熱愛。安下心的我,鑽進了設備室,沒過兩年就掌握了多種裝備操作及把關技能,成了團裏數一數二的專業技術尖子。
那一年,戰鬥警報拉響,連隊同時保障千里之外多個方向的通信任務。數十天裏,我們連軸奮戰,圓滿完成演練任務。即使從沒有親眼見過導彈發射時撼天的“閃電”,沒有親耳聽過裂地的“驚雷”,但大山知道,導彈的騰飛,有我們的一份“助推力”。
12年過去,我也要離開大山。我剛進大山時,“紮根柳”只有碗口粗,如今高大挺拔。臨別時,我最後一次給“紮根柳”清理雜草。山風吹過,“紮根柳”光禿禿的枝條沙沙作響。
再過些時日,“紮根柳”將迎來一批新戰友。希望年輕的他們,在遠離喧囂的青山深處,能堅守夢想紮下根來,櫛風沐雨,葳蕤成林。
(陳世鋒、張倩曉彤整理)
極致的熱愛,成就更好的自己
■海軍航空大學某團一級上士 徐 威
初冬,渤海之濱。開闊的停機坪上,凜冽的寒風勁吹,機務兵最“艱難”的季節,又到了。
摘下蒙布,打開座艙蓋,清點工具……13年裏,重複過無數次的工作流程,此時的我卻無比珍惜。是的,我要退伍了,以後想再摸一摸戰機,應該是難有機會了。
小時候,我時常幻想長大後能成為一名帥氣的空軍飛行員。雖然我沒能翱翔藍天,但通過直招士官成為一名機務兵,與戰機為伴,多少也算了卻心願。然而,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機務兵,並非易事。最初翻看專業書籍,那些複雜的結構圖和密密麻麻的數據,看得我頭皮發麻。當每本書都被翻卷了邊,當戰機的上百個核心零部件參數硬是被我牢牢記在腦子裏,我被提前“放單飛”,正式成為機械員。
我總覺得自己和老班長們還差了些什麼。一次,我們在零下20攝氏度的天氣開展飛行保障工作,機棚內滴水成冰。走進外場,我注意到,沒有一位老班長把大衣領立起來遮住耳朵。
“班長,你們不怕冷嗎?”
“怎麼不冷?但是,把大衣領立起來會影響聽發動機的聲音,萬一戰機有問題,可就把不住關了。”
我心裏不禁咯噔了一下。身為機務兵,只有做到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才能“不讓戰鷹帶隱患升空”。從此以後,我格外珍惜外場工作時光,學着老班長們的樣子,時不時抬頭看天空,扭頭觀察滑行道,注視飛行起落……這是機務兵的常態,也是機務兵的幸福。在老班長們專注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對機務工作的極致熱愛。有了大家的託舉,才有了海軍航空兵事業的不斷壯大。
2016年是我從事機務工作的第八年,也是見證我成長蜕變的一年。那一年,我正式成為一名機械師。身份的轉變意味着責任更重。那次崗前培訓,是我軍旅人生最“充實”的一段日子。學習過程遠比想象中更難,各種問題接踵而至,令我陷入“本領恐慌”。為了成為戰機的“親密夥伴”,我每天趴在機艙蓋上聽聲音,爬進狹小的座艙裏查設備……我堅信,極致的熱愛,就是要不斷超越自己、突破自己。當我最終獲得坐進戰機座艙內負責機組工作的資格時,我看到按鈕的位置,也知道操縱桿的方向,一種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如電流般傳遍全身。
13年機務生涯,我安全保障飛行1100小時。1100小時有多短?那些爭分奪秒、排故搶修、緊張準備的時刻,那些風吹日曬、頂風冒雨、冰天雪地的日子,轉瞬即逝。1100小時有多長?我保障過多型戰機,成功處置數百起故障,總結了近10萬字的心得筆記,託舉一批批戰鷹飛向遠海大洋。
這種感覺很奇妙,在崗的時間越長,就覺得離祖國越近。春去秋來,機棚內戰機的數量越來越多、新型戰機不斷加入,我也在戰位上享受着發自內心的滿足與幸福。即使軍旅路即將畫上句號,這些畫面和記憶,都將成為刻在我內心深處最美好的軍旅印記。
(倪 帥、李雲飛整理)
越努力,越出彩
■第73集團軍某旅一級上士 杜祥銀
夜色漸深,我完成體能加練後回到宿舍,在肌肉痠痛的“陪伴”中慢慢睡去。
“馬上就退伍了,還有必要這麼拼嗎?”遇到身邊戰友這樣打趣,我都會一笑了之,但內心十分清楚:沒有一滴汗是白流的。越努力,越“幸運”,看似簡單的6個字,陪我走過16年的軍旅生涯,激勵我時刻保持着奮鬥姿態。
2006年入伍後,新訓的繁重枯燥讓我一時有些吃不消。漸漸地,我學會耍一些“小聰明”:力量訓練每組少做幾個,爬戰術前偷偷倒掉半壺水……我自認為班長骨幹們沒有發現,掌握了適應部隊的“竅門”。後來,新兵連評選“訓練達人”,我在自認拿手的匍匐前進項目中以0.3秒之差輸給另一名新兵。
“他那麼瘦,爬起來當然更輕鬆,我就是差點運氣。”瞭解到我的“不服氣”後,一次班務會上,班長拿出一塊帶血的紗布對我們説,那位戰友為了動作更快,訓練中手肘和膝蓋磨破了好幾次,“然而,有些同志的水壺都沒有裝滿……”
班長雖然沒有“指名道姓”,我卻覺得臉上發熱,手心出汗。從此,訓練中我再也不敢“偷懶”,不僅紮紮實實練好每一個動作,而且要求更高,裝具負重多加2公斤,跑步多跑1圈……就這樣,我想把此前欠下的“體能賬”加倍地補回來。
新兵結業考核那天,突遭風雨天氣,不少戰友在濕滑場地發揮不佳,我卻打了一個“翻身仗”,最終被評為“十佳新兵”。“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對這句話的切身感受讓我更加清楚,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準備”的人。
下連後,我勤學苦練,被推薦前往士官學校參加修理專業的進修,歸隊後進入修理所,參加修理兵集訓隊。分班時,隊長説炊事班需要緊急補充一名炊事員,可大家都想到技術對口的修理崗位上去。想到這個缺總要有人補,也能在陌生崗位鍛鍊一番,我主動報了名。
凌晨起牀生火、精心設計菜譜……新崗位上,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卻沒想到這竟是我多次轉崗的開始。4個月後,我被調至所部接替考學的通信員。文書退伍後,我又被臨時任命為代理文書,處理日常事務。經歷豐富、崗崗優秀的我,得到大家一致好評。當年年底,我在同批修理兵中第一個入黨。“如果不是輾轉這麼多崗位,大家不可能這麼快熟悉我、認可我。”一些戰友覺得我很幸運,我更明白其中付出的努力。
2010年底,由於修理班缺少骨幹,我被分配到班排,重拾修理技術的同時擔起管理責任。我帶頭加強體能訓練,一改班排重技術、輕體能的氛圍。後來,全旅組織專業基礎考核,我帶領二分隊獲得排建制第一名,連隊也因表現優異被譽為“鋼二連”,徹底扭轉了以往“修理兵體能差”的印象。
越努力,越出彩。火熱軍營裏,努力是最好的人生態度,也是最有用的成功秘訣。只有不懈努力隨時做好準備,才可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成就出彩人生。
(牛偉萌、張凌暉整理)
題圖:11月30日,空降兵某旅舉行2022年冬季士兵退役儀式,老兵們向軍旗告別。劉全岑攝
製圖:扈 碩(讀者 唐逢飛)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