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葉卡捷琳堡2021工業展閉幕 來自22個國家和俄羅斯18個地區600多家展商參展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綜合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葉卡捷琳堡國際工業展7月8日結束。展覽進行的4天裏,葉卡捷琳堡像疫情暴發前一樣熱鬧。此次展覽共舉辦150多場商務活動,600多家展商參展,貴賓來自22個國家和俄羅斯18個地區。那麼,本屆國際工業展有何不同呢?

速度、奢華和願景

意大利代表團由61家公司組成,其中包括10家初創企業,是最具代表性的代表團之一。一方面是源於其展會夥伴國地位。意大利駐俄大使帕斯夸爾·特拉奇亞諾(Pasquale Terracciano)對參展公司組成廣泛性的解釋是,意大利打算在俄羅斯發展業務,且準備擴大生產性投資,而不僅侷限於銷售。他説:“我們相信,意大利參加工業展,可以催生許多新的合作項目。”

意大利人為展會帶來了速度、奢華和願景。展出的亮紅色杜卡迪摩托車和蘭博基尼汽車很搶眼,即使停在展台上也給人一種蓄勢待發的感覺,與之合影的人絡繹不絕。旁邊是倍耐力輪胎,沒有它們的一級方程式比賽是不可想象的。

論壇與會者認為能源是兩國合作主要互補領域之一。意大利Enel集團歐洲區總監西蒙·莫里説,俄羅斯是能源超級大國,主要通過碳氫化合物生產實現其潛力。不過他同時指出,世界對可再生能源的興趣正在增長。不久前,羅斯托夫州在意大利合作伙伴幫助下建設了第一個風電場,並計劃建設第二個。西蒙·莫里説,雖然現實離願景還有距離,但合作已啓動,開發商願提供效率和生產率高於正常水平的太陽能模板。

氫能標誌

可以説今年工業展主題是氫能,舉行了多場氫能分組討論和圓桌會議。展台上有輛電動火車模型,外觀雖然普通但能減少環境污染。這列環保列車靠氫能行駛。俄羅斯鐵路公司、運輸機械控股公司(TransMashHolding)和國家原子能集團對該項目投資將超過10億盧布。根據計劃,這種列車將從2024年起在薩哈林運行,試驗成功後在全國推廣。

同一年還計劃啓動“雪花”站試運行,這將是世界上首個利用風力運行的北極站。設計者在本屆展會上展示了其模型。雪花站將完全用風力發電,同時進行電力存儲,將其轉化為氫燃料,無風時輸出電力。在亞馬爾半島的極晝期間,太陽可以補充能量來源。據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北極技術研究所執行主任尤里·瓦西里耶夫(Yury Vasilyev)介紹,這將是世界上首個不使用碳氫原料為自身保障電力和熱力的北極站。目前南極洲有幾個風能和太陽能項目,但一年只運行幾個月,不存在無風時的儲能問題。

人形機器人和無人駕駛運輸工具

本屆工業展還展示了許多機器人,有切割、包裝、焊接金屬、雕刻和織物繪圖“工業手”,還有機器狗、機器人伴侶和機器人保安。它們會碰杯、跳舞、玩拼詞遊戲並試圖表達感情。這乍一看對參觀者來説只是一種娛樂。事實上機器狗雖然2020年底才在俄羅斯首次出現,但能加速到每小時12公里,揹負12公斤重物,查看人類難以到達的地區,並將圖像傳送到智能手機。展出這些產品的是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的一家入駐企業。體型最大的展品中有一台水下無人機原型機,由下諾夫哥羅德“勝利70週年”工廠在未來研究基金會項目框架內研製,用於探索世界海洋深處、搜索沉沒物體、維護油氣設備,可下潛1000米,續航1萬公里。未來研究基金會副主席伊戈爾·傑尼索夫(Igor Denisov)説:“我們的目標是生產一台能在惡劣條件下工作的機器,比如在冰下。我們給它裝備了不依賴空氣動力裝置、智能移動控制系統,使其能長時間呆在水下,執行從設施監測到地質勘探的一系列任務。”

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科納爾工業集團為冰級船設計的巨型螺旋槳。直徑約五米,每個葉片重達三噸以上。裝有這種螺旋槳的船隻能在厚達一米半的連續冰面持續前進。值得指出的是,該螺旋槳100%由俄羅斯製造。不僅是潛艇、火車和有軌電車,農業機械也在智能化。“自動化科工聯合體”公司研發的精確駕駛和無人控制系統可安裝在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上。人工智能負責駕駛無人機械,以最佳速度沿預定軌跡安全行駛。

健康密封艙

本屆工業展也展現了對健康問題的關注。最不起眼但最有價值的展品之一是全球首支用於治療新冠病毒的免疫球蛋白製劑“CovidGlobulin”,由俄“國家免疫生物”公司(Nacimbio)以已康復新冠感染者血漿為基礎製造,含有可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完成臨牀試驗後將用於治療中症和重症新冠肺炎感染者。

展會上還展出了一種新型口罩——無繫帶醫用口罩,使用低過敏性醫用膠水,能粘在臉上達6小時。此外還有一種“健康密封艙”,據開發者介紹,用户在裏面待上15秒鐘,不僅能用散射紫外線和空氣臭氧混合物對身體和衣物進行消毒,還能接受物理治療。每天進密封艙呆一會兒,可以改善血液指標。它可安裝在工廠、購物中心、機場、火車站、學校和醫院。在俄羅斯韃靼斯坦、伊爾庫茨克州、烏里揚諾夫斯克州和羅斯托夫州等地,已有企業用上了“健康密封艙”。

本文刊載自《環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容由《俄羅斯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