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呼籲:向亞洲學習!
德國《時代》週報網站11月9日刊發題為《向亞洲學習》的文章稱,歐洲應該學習亞洲的抗疫經驗。全文摘編如下:
無論中國、韓國、日本還是越南:在亞洲,人們對於歐洲如此精準地掉進第二次封鎖感到驚訝。不,即便德國也不是抗擊疫情的模範生。越南人口與德國相當,至今累計只有1000多例感染病例。日本的人均感染率是德國的1/8,韓國的人均感染率甚至是德國的1/12。中國已經成功地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病毒。這些國家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人們達成一個共識。所有人在抗疫過程中必須同心協力,僅靠自願是不夠的。正如安格拉·默克爾所説的那樣,對待病毒容不得敷衍。得益於先前的抗疫經驗,許多亞洲國家都有這樣的共識。為什麼德國人在夏天逐漸變得不再團結一致了?這對社會學家而言還是一個難題。
其次,這些國家的措施前後保持一致。如果衞生部門在追蹤接觸者的過程前就被文件和表格壓垮,那麼像德國一樣擴大檢測就無濟於事。在日本,病毒追蹤人員會盡全力立刻隔離大型聚集感染病例。病毒學家克里斯蒂安·德羅斯滕數月前就提倡這一策略,卻無人採納。韓國的有關部門調查每個感染病例都像處理刑事案件一樣,它們會核對信用卡賬單,還會檢查監控攝像頭拍攝的畫面。
此外,在亞洲,隔離意味着真正的隔離。從國外入境的人,無論已經感染還是被視為接觸者,都要在賓館或集中隔離點住14天,在家隔離時必須打開智能手機的定位功能。這些人不能回家,回家後他們也許會暗自發問:衞生部門會不會找上門來?能不能繞着小區走一次,甚至兩次?分等級且受控制的隔離體系對於避免家庭傳播尤其必要,這被認為是亞太廣大地區遏制病毒的關鍵。
上述國家還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經過深思熟慮及時封鎖了邊界,而不是事後才採取行動。這種做法從根本上違背了歐洲理念的核心,因此理所當然始終是最後的手段。如果歐洲保留其內部流通性,那麼至少應該統一混亂的抗疫措施。春天的經驗表明,如果局勢足夠嚴重,不可能的事情也將變得可能。
目前疫情再次襲來,德國人和歐洲人應當思考,是要以繼續封鎖為代價並付出其他經濟和社會成本來堅持對個人自由和數據保護的狹隘理解,還是願意向亞洲學習。矛盾的是,在亞洲,數億人幾個月以來一直享受着比歐洲明顯高很多的個人自由。
微信編輯 | 唐立辛
微信審核 | 田欣
↓↓↓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