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讓你入常?印度人終於回過神,憤怒表態:五常已形成默契
聯合國是二戰以後成立的最大國際組織,其主要職能就是維護世界和平。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都需要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同時,也認識到了世界性戰爭的危害,因此聯合國應運而生。
顧名思義,聯合國就是聯合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組織,每一個聯合國成員,無論是國家或者地區獨立權都是得到了國際社會高度認可的。此前,中國台灣地區一直想要實現“台獨”,渴望參加聯合國的相關會議,就是因為獨立權得不到承認而導致該想法被迫夭折。可見,聯合國的門檻還是非常高的,有基本的規則和秩序限制。
在聯合國之中,五個常任理事國的話語權相對來説,會更加重要。現任的最大常任理事國是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美國,這五個國家都是世界上各個重要領域的佼佼者,因為強大,他們理應得到更重要的話語權,這也是防止部分國家被強大的國家脅迫,而導致聯合國出現通過不平等條款的可能。權力越大,責任越大。
這也導致有些國家對權力的追逐,印度就是突出代表。近年來,印度一直致力於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之一,曾多次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申請,但均被反對,幾乎每次都有一個“五常”國家拒絕印度加入。長此以往,印度政府終於發現,“五常”已經形成了默契。
事實上,“五常”不是印度加入常任理事國的障礙,最大的障礙是印度本身的實力不夠。
雖然近年來印度不斷向前發展,大有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發展勢頭,但不可否認,印度的基礎太差。僅憑藉強大的人口基數會產生一定的人口紅利,勞動力價格較為低廉的優勢,吸引投資的能力並不強。
拿為邊境士兵提供冬衣為例,印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打擊之下,舉國之力竟然都無法為邊境數萬士兵提供防寒裝備,只得向西方國家求助,未免顯得國力太弱。
不僅經濟發展與現任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無法比較,印度在軍事方面也問題頻出。或許是為了顯示自以為強大的國家軍力,印度一直在邊境地區找接壤國家的麻煩,不僅沒有達到印度政府預期的效果,反而損兵折將。這樣的印度,太容易被其他國家的意志所左右,怎麼能夠承擔起常任理事國的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