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最美醫生”代表丁仁彧談醫患關係:不管你再忙,也要跟家屬好好溝通

80後“最美醫生”代表丁仁彧談醫患關係:不管你再忙,也要跟家屬好好溝通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丁仁彧 中國網 董寧

中國網直播8月19日訊 國家衞生健康委今日下午召開中外記者見面會,2022年“最美醫生”代表出席,分享從醫經歷和體會,並回答媒體提問。以下為相關內容實錄:

中國教育電視台記者:

我想提問丁仁彧醫生。您作為八零後中青年醫生的代表,想請問您為什麼要選擇醫學專業?在十多年的從醫道路上,您是怎麼樣理解醫學精神的?另外,請問在醫患溝通當中,您認為最大的難點是什麼?如何才能獲取患者和家屬的理解呢?謝謝。

丁仁彧:

應該説,從醫16年以來,不同階段感悟是不一樣的,在當初選擇學醫,是因為初三的時候,我的爺爺因為胃癌去世了,當時就有一種想法,將來要成為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所以高考填志願的時候就選擇了中國醫科大學。

在中國醫科大學就讀期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紅醫精神”,因為這所學校是紅軍創辦的一所院校,我們入學第一天就知道毛主席曾經給我們的學員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其實那個時候的理解並不是特別深刻,但是伴隨着這麼多年從醫經歷,現在逐漸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應該説,“紅醫精神”包含的內涵還是非常豐富的,裏面既有政治堅定,是一種理想和信念,同時還有救死扶傷,是一種初心和責任,然後還有技術優良,精益求精,這代表一種工作的作風。可能在戰爭年代,這種精神主要是不怕犧牲、不怕槍林彈雨,救治傷員,醫治窮苦的百姓。但是在新時代新徵程,也是要求我們醫生始終把人民羣眾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我們的老校友“七一勳章”的獲得者辛育齡院長和吳天一院士,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用一生踐行了什麼是“紅醫精神”。

參加工作以後,在我的導師馬曉春教授的教導下,我也逐漸領悟什麼叫“以病人為中心”。其實作為ICU的醫生,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生死一線的患者,我們工作的核心就是病人,怎麼把病人治好,我們做的科學研究、開展的新技術,都是為了通過我們的努力,把救不活的病人,將來讓他存活。包括在武漢,像“小飛”那樣的病人,其實當初沒有想太多,就是覺得特別年輕,要想盡一切辦法把他救過來。當時還有很多隊員覺得為什麼要這樣?可能救不過來。但是,因為我們在平時有這種經驗,比他重的我們都救過來了,所以平時就是戰場,對青年人來説,還是踏踏實實把平時的工作做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你就能夠把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為國家做一點事情。同時,像“小飛”那樣的病人如果救過來之後,我們整個隊伍,包括整個院區,大家都有信心的提升,作為醫生的這種成就感,可能大家不是做醫生的體會不出來。

另外,2017年5月,我還是遼寧第二批組團式援疆醫療隊的一名隊員,當時對新疆的地方比較陌生,去了之後,發現確實祖國的邊疆需要我們,需要醫療的援助,我和我的隊友們援友們在那兒一年,大概救治了800多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有80多歲的急性膽囊炎、膽管炎合併左心衰的老年人,還有重症感染合併多臟器官功能衰竭的產婦,還有很多很多。其實這樣的一些患者在當地需要轉到克拉瑪依或者轉到烏魯木齊,路途非常遙遠,在途中可能就會出現生命危險。所以去了之後這一年,我們經常説一句話叫做“援疆無悔”,到那才體會到,真真切切地為祖國邊疆人民做一點事情。同時我們自己也有一種成就感,把黨和國家的温暖真正帶到邊疆老百姓的切身的感受。所以對於青年人,每一段經歷都有不同的收穫。

至於説醫患關係,我個人體會,也是隨着這麼多年的經歷,年輕的時候有些急躁,現在越來越覺得溝通很重要,醫生和患者家屬之間的互相理解、換位思考非常重要。我經常跟我們的年輕醫生説,因為我也是這樣一點點感悟過來的,不管你再忙,也要跟家屬好好溝通,這個很重要,因為隔着ICU那扇門,家屬把患者就交付給我們,這種信任是非常讓我們感動的,所以我們更有理由把我們百分之百的努力奉獻給重症患者。

在4月份的時候,有一個病人,我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也沒有把他從死神那裏奪過來,但是特別讓我感動的,在病人去世之後,家屬還給我發短信感謝我。在一刻,我就覺得,我們做的還不夠,我們還要想辦法把這樣的病人治過來。我覺得醫患關係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就是互相的理解。同時,我們醫生有的時候確實比較忙,但是我覺得大部分患者還是能夠理解的。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6 字。

轉載請註明: 80後“最美醫生”代表丁仁彧談醫患關係:不管你再忙,也要跟家屬好好溝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