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葉光富背後,這座城市的航空航天產業實力不容小覷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10月16日0時23分發射升空!“太空出差三人組”成員中,1980年9月出生的航天員葉光富首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他來自成都,是四川首位航天員。
事實上,不僅是人才輸出,在產業領域,近年來成都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建設成效明顯,產業體系不斷完善。10月15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經信局獲悉,2020年,成都市航空航天製造產業規模突破800億元,同比增長超10%,發展態勢良好。
多點佈局產業園區
實現高質量錯位發展
瞄準建設“航空經濟之都”的目標,成都市加快推動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空天製造—航空運營—空港商貿”全產業鏈初步形成,隨着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和投運,成都航空航天產業版圖不斷拓展。
緊鄰天府國際機場的成都未來科技城正在推動航空航天產業加快聚集。採訪中,成都未來科技城相關負責人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該區域正前瞻佈局衞星及應用,重點發展航空電子、民航培訓與服務,推動高端研發和先進製造發展,“力爭到2025年,航空航天產業實現總產值90億元。”
10月15日,成都未來科技城的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天府校區(以下簡稱“天府校區”)施工現場一派忙碌。紅星新聞記者從校方獲悉,該項目總投資約100億元,現在進入大面積施工階段,預計今年底能實現大部分建築單體主體封頂,2023年6月全面建成,2023年9月投入使用。按照規劃,天府校區將設置12個科研實驗室。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周翔介紹,天府校區在科研實驗室建設方面,包括飛行技術與飛行安全、民用航空器火災、民機複合材料等實驗室,涉及 “飛行技術與飛行安全”、“飛機防火與救援”、“智慧民航”等多個領域,瞄準民航行業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關鍵科學問題和重大工程,力爭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不止是成都未來科技城,緊鄰天府國際機場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也在藉助臨空區位優勢打造特色化的航空航天產業。據該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裏將聚焦商業航天、新型材料、碳中和、智能成套裝備等產業進行精準招商,引入優質民營商業航天頭部企業和關鍵配套企業。
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口岸與物流辦公室採訪獲悉,成都市航空航天產業已經形成了頭部企業引領、細分領域優勢明顯的發展格局。據成都市口岸與物流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成都市青羊區、新都區、雙流區等地均確定了符合當地實際的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定位,實現高質量錯位發展。在政策要素保障方面,成都市已編制完成《成都市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建設規劃(2019-2025年)》《成都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探索與實踐研究》等5個戰略規劃。
商業航天項目紮根
“成都造”走向海外
去年11月7月,“穀神星一號·簡陽號”商業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刷新了成都商業航天的“新高度”,實施這項發射任務的企業星河動力已經在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進行業務佈局。
“我們在園區有2個標準化工廠即將交付使用,屆時會在成都招聘一些研發人員和智能製造人才,未來,隨着業務不斷擴大,預計成都項目的工人總數將達300人左右。”星河動力聯合創始人夏東坤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説。
談及項目落地成都的原因,夏東坤坦言,有四個原因吸引他和團隊選擇成都。“從全國來看,成都的航空航天工業基礎非常雄厚,其中,航空和航天領域加工製造工業很成熟,相關生產設施很完善;在區位上,成都距離酒泉和西昌衞星發射中心有便捷的交通;成都擁有龐大的人力資源,高素質人才扎堆,有利於人才招攬。”夏東坤尤其對成都的營商環境印象深刻,“我們感覺到,成都出台的一些扶持政策,比如,在辦公場地、人才引進等方面能給企業帶來很多優惠。”
對於企業未來發展,夏東坤錶示,公司的部分生產製造業務會委託給成都當地智能製造企業,通過這個過程加快融入到成都本地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去,“我們委託製造業務會和當地企業發生更多合作關係,最終一起提升本地智能製造水平。”
跳出成都看,一些“成都造”品牌正在走向全國。今年7月,“成都造”翼龍-2H無人機緊急馳援河南,參與當地抗洪救災。9月28日,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廣州珠海開幕,今年登陸科創板的成都上市企業縱橫股份攜帶多款無人機產品亮相,其中,大鵬CW-40無人機是首次對外亮相,而該公司今年3月推出的新品CW-15二代無人機也在航展受到關注。
“目前,CW-40已有訂單,在國內外都有銷售,CW-15二代無人機已經成為我們的主力產品。” 縱橫股份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李小燕説。
成都市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正引來資本關注。例如,成立於2019年的盈創德弘航空基金主要圍繞航空航天、電子信息、高端裝備這幾個方向進行投資,該基金投資的成都企業天微電子於今年7月登陸科創板。基金負責人何敏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會一直關注當地航空航天領域企業發展,從中挖掘潛在投資標的,通過資本力量幫助企業快速發展。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實習記者 宋嘉問
編輯 柴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