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一位面容堅毅的14歲少年在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嶄露頭角,超越影壇眾多演技精湛的前輩,一舉拿下最佳男演員獎,成為戛納史上最年輕的影帝,也成為首位獲得這項榮譽的日本人。
少年主演的作品正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傾盡心血打造的《無人知曉》,由真實發生的東京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以平凡瑣碎的故事,安靜的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殘忍的現實悲劇,影片全程都沒有直白地説明發生了什麼,電影沒有介紹四個孩子從哪裏來,也沒有説明他們最終去了哪裏,因為這一切都發生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裏,觀眾要自己一點一點去發現,那個無人知曉的夏天,究竟發生了什麼?
隨意被丟棄在路邊的花種,卻在夾縫中頑強生長起來,無人知道它們的存在究竟有沒有意義。
故事以單親母親帶着長子明搬到新家為開頭,母親向房東謊稱丈夫去世且只有這一個孩子,然而在隨行的行李箱裏卻藏了兩個孩子,和到了晚上才悄悄接進來的大女兒一樣,他們是不能被世人察覺的存在,也就是黑户,是不"存在"於這世界上的。
雖然被母親下了限制出行的規定,只有長子明能出去買東西,但是孩子們都有乖乖聽話。明會認真做功課,長女喜歡彈玩具琴,小女雪喜歡畫畫,次子雖調皮但遵守着規定不出,四個孩子都不上學在家等待母親深夜歸來。而母親也會和他們做遊戲,給女兒塗指甲油。
然而母親有天告知長子她有了喜歡的人,明對此好像習以為常,畢竟四個孩子似乎都來源於不同的父親。不久母親便留下一封信和一些錢,叮囑明照顧好弟妹,拋棄就從這裏開始。
第一次母親的離開時間很久,久到長女指甲油的顏色都褪去,而明也一直承擔着照顧弟妹的責任,在生活費用光去尋求不知道是不是他們父親的兩個人無果後,母親突然回來,還帶了很多禮物。短暫的回來後,她帶着很多行李再次出發前往大阪,但這一別後,她允諾一定會回來的聖誕節沒有出現,小雪的生日那天沒有出現,生活費用光後打電話沒有出現,甚至到小雪死亡,母親也沒有回來。
電影之所以看起來平淡,就是因為講述的就是孩子們被拋棄後稀鬆瑣碎又無比艱難的平常生活。被母親遺棄之後,正常的生活也在逐漸地崩塌,腐爛,發臭。沒有經濟來源,明慢慢地付不起瓦斯費,水費,電費,停水停電之後家裏變得越來越髒亂破舊。孩子們頭髮一點一點長長,褲腿卻一點一點變短。
但除了發臭的卧室,孩子們的信念也在一點一點崩壞。長子渴望上學,渴望打棒球,在與兩個初中混混玩耍後,開始整天玩遊戲,也不想管弟妹,僅剩的一點錢也揮霍無幾。孩子們不再彈琴畫畫,長女時常躲進壁櫥抱着母親的衣服思念,而最後所有的無奈和失控以小雪意外摔死,畫上休止符。從無人知道的皮箱裏出現,也最終被放進皮箱裏後埋葬。
他們的生命自始至終無人知曉,一切在沉默地發生,以觀眾的視角審視被拋棄的孩子在等待中漫長而枯燥的生活,你很難想象生活的重擔交由孩子稚嫩的肩膀時,他們要如何承受,而孩子就如此平靜地承受了,埋葬小妹的雙手雖然顫抖,但終究孩子們沒有掉一滴眼淚。
影片開頭赫然寫明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更添殘忍意味,誰都應當料到,電影的殘忍從來不及現實的半分。
故事的原型為著名"東京西巢鴨棄嬰事件",現實中的母親為這場悲劇的源頭,事實上她一共生了六個孩子。年輕時與長子的父親相戀但遭到家裏強烈反對,生下第一個孩子因沒有結婚而送人,其後又生下一個兒子(為影片中的長子),最終卻被男人欺騙拋棄,長子成為黑户。自暴自棄的母親開始與不同男人生下四個孩子,都在家中生產,都為黑户。
搬入西巢鴨後,沒有人知道她還有除了長子以外的孩子。令人悲嘆的是,其中一個嬰孩死後被藏屍於家中甚至化為白骨。很快她結識了新的情人並搬走了,只是偶爾出現留下點錢,把孩子都交由長子照顧,殘忍之處在於,影片中意外摔死的小妹,在現實中只有兩歲,因被懷疑偷吃了方便麪,被長子和其混混朋友毆打、惡意令其摔倒致死,最終放進行李箱拋屍。
是枝裕和對電影的改編和處理是殘忍的,他美化了現實中自私的母親和小女的死因。很明顯,在現實生活之中,作為黑户的四個孩子是她的累贅,電影中有對待孩子的温馨畫面和傻乎乎對待愛情的嚮往,可是現實卻是全為對自身的考量,隱瞞孩子的存在自己才能被新的男人所接受,過上沒有負累的逍遙生活,身為人母,卻逃避養育兒女的責任,任意妄為的離開,就算被別人傷害,也不應當將怨念轉移到無辜的孩子身上。
真實事件裏小女的死完全將人性的惡體現的淋漓盡致,欺負沒有保護傘的弱小似乎是人的本性,而惡作劇過頭了就是傷害,哪怕是少年,也一樣具有作惡的本性,而身為哥哥的長子受到了朋友的慫恿,參與了毆打,更顯人心性的脆弱。
但長子在交代出小女的死因並承認自己的罪行後,如釋重負一般,負責人也認為他是一個未經污染的好孩子,雖然參與了毆打,但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混混將小妹從壁櫥上摔落,而且是在結識了朋友後,他才開始覺得身為孩子的自己照顧弟妹也是一種負累。
所以是枝裕和也是仁慈而且給予了希望的,電影中的長子,在三次"偷東西"的場景中都沒有越過善良的底線,哪怕最後是為了小妹愛吃的巧克力。他認識了真正和他們"臭味相投"而且同樣被世界邊緣化的朋友沙希,哪怕沒飯吃也拒絕了沙希去和別人唱歌換來的錢。
在每一次在長子被生活逼迫的無力、絕望的時候,都因為弟妹的眼睛和天真而保持了心底最初的善良。
現實生活總是殘酷而野蠻的,而在錯綜複雜的人類社會中,造就悲劇的是往往是極端的邊緣人,這樣的故事雖然轟動而稀少,但是欺騙拋棄和人心的冷漠自私卻每天在這個世界上真實上演。
沉默的孩子,不會為自己的悲慘而向這個世界呼喊和求救。但是無人知曉的這羣孩子,難道真的沒有人看到知道嗎?如果自私任性、一走了之的母親是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那麼不願意承認孩子存在的幾位父親又何曾承擔起一點責任?
選擇旁觀的人無一不是冷漠的,被徹底拋棄後,不論是房東,便利店的老闆,結算水電瓦斯費的人,哪怕多過問一句,四個孩子也不會這樣無聲無息的生活。
這無疑是一場生而不養的悲劇,但是從是枝裕和的結尾中就可以看到,影片的目的並不是大肆的譴責,而是一種無聲無息的反抗。母親曾反駁難道她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嗎,而兩位"父親"都為底層人民生活並不容易,但是他們這種看似無奈的拋棄行為,都是一種對命運、對責任的逃避,是一種不敢承重的苟且。
與之相反的,長子最後突破了母親不讓他們出門的桎梏,帶領弟妹到了陽光下。最終也沒有去偷竊,因害怕與弟妹分開而不願報警或去福利院,而是靠着從便利店討來的過期食物為生,領着弟妹去公園打水,弟弟也能偶爾從電話亭裏撿到硬幣。他們沒有放棄彼此,也沒有放棄對生的希望,即使是孩童,在面對生活的沉重時,也唯有承擔起來,而不是逃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現的唯一流淚鏡頭,是母親在拋棄孩子前流的,或許是生活的重擔已經將她壓垮了,在清晨她的手撫在額頭上,眼角流出一滴淚。同樣的動作,明在生活窘迫時也做過,但他沒有流淚。小雪死了,幾個孩子也沒有哭泣。或許是沉痛的生活,將他變得麻木了,但"未知死焉知生",小雪的死,也無疑會讓他們更加堅強的面對生活。
太陽散落在大地之上,總有照不到的角落。光明永遠與陰暗並存,世事或許無常,世人又何嘗沒有自己的隱晦與皎潔,能夠埋葬陰暗維護皎潔的人,都是敢於直麪人生的勇士。
但無論如何,不論生活多麼艱難困苦,再怎麼想逃離放棄,也請不要辜負這樣希冀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