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姐姐》正在熱映,編劇遊曉穎説:“告訴女性應該怎麼做是不公平的。我們一直強調支持,而不是支配。”
中國自古就有“長姐如母”一説,是對女性的一種讚揚,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卻將這種美德演化為“扶弟魔”的變種,中國式家庭的“暗傷”長在一點一點地被揭開……
看完《我的姐姐》原型故事,心中五味雜陳
《我的姐姐》講述了一個“生不逢時”的姐弟故事,父母一心求子,對處於獨生子女時代的獨生女兒心生怨懟,百般磋磨。
從小被寄養在姑媽家的姐姐,長大後剛剛準備張開懷抱迎接新生活,
父母卻因一場車禍離世,留下了一個孤零零的幼弟,
是追求獨立將弟弟送人,還是一頭扎進“水深火熱”未婚帶娃的生活,結局是開放式的,似乎姐姐也在猶豫着……
然而這個根據現實原型改編的電影,真實情況更加刺目。姐姐曾獲贈兩套房,由於父母感情不和,
媽媽為了“守住”婚姻在女兒21歲時追生二胎。
弟弟出生後父母一直在索要房產,女兒始終沒同意,父母在生下兒子兩年後意外離世,所有的親人都認定,姐姐繼承了房產就有撫養弟弟的義務。
然而姐姐卻認為,媽媽追生從未經過她允許,自己當了21年獨生子女,
最終她將兩套房子賣掉在大城市生活,而將弟弟送給了鄉下一户人家,並立下字據,“永不來往”。
生活和意外,你不知道哪個會先到來,成年人的一意孤行,導致姐弟“先天不和”,更是給弟弟“小無所依”的生活打下了悲情的基調。
而姐姐的做法也被批
“冷血”
,起碼給弟弟留下一套房產,她在帖子裏的惡言惡語,滴滴見血——
“我很慶幸放棄了這個所謂的親弟弟。弟弟這個詞,在我之前的21年,從沒令我感覺到見之慾嘔。”
“如果你早來幾年,我會更
愛你”
相較於現實生活中的“狠心姐姐”,張子楓飾演的姐姐是
有血有肉
的,在父母的墳墓前她心裏一直有個問題,卻始終無法宣之於口,儘管被父母不公平對待,她其實還是想問一句,
“父母心裏到底有沒有我?”
這個問題永遠得不到答案了,她卻在弟弟那裏找到了一絲温情,
“如果你早來幾年,我會更愛你”,
得不到的永遠在躁動。
姐姐可以像個機器人一樣將弟弟、工作和考研安排得井井有條,
卻在得知給弟弟找好了寄養人家後“生活失常”,
讓她失去規律和理智的,終究還是那一份難以割捨的親情。
無論影片中姐姐最終的選擇如何,
我們都看到了她在這段姐弟關係中的成長,
即便是親自撫養弟弟,也斷不是一句“長姐如母”所桎梏的,而是
發自內心的“温暖所需”。
從這個角度説,“長姐如母”早已被拉下了神壇,它理應得到一種讚揚,
但絕不是強迫與壓制,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也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父母不在了,該撫養弟弟妹
妹嗎?
《婚姻法》規定,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死亡或無力撫養未成年的弟、妹,有撫養的義務。由兄、姐撫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及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撫養義務。
法律規定如此,但是也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強調了
“能力”
二字,而且
責任和義務是相對應的,“我養你小,你養我老”。
有一天父母不在了,該撫養弟弟妹妹嗎?如果換做你,該何去何從。
糖媽接觸過身邊一個例子,父母不在了,親戚阻止孩子被孤兒院領養,
認為“説出去丟人”,
於是孩子在幾家輪流住宿,
彷彿“流浪漢”一樣長大,生活毫無質量可言,親情也逐漸淡漠。
好不容易長大成人,他如今最大的困惑是,“每個人都養過我,我該給誰養老?我負擔不起!”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未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
對於有能力的兄弟姐妹,撫養弟弟、妹妹自是美事一樁,但也需要
夫妻一心,任勞任怨
。長姐如母,長兄如父,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時,也要將弟弟妹妹
教養成才,乃至於操辦婚嫁,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還有一個前提,
就是父母對每個孩子都愛得如珠如寶,沒有偏愛之心,
從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
如果以上兩個前提都不具備,
最無辜的還是後來追生的孩子,生在期盼之中,卻成為親情的包袱和累贅。
與其等到父母不在了再來探討人性,不如做一對負責任的爸媽,追生有計劃、有準備,對幾個孩子能夠統籌兼顧,無論是資源還是愛。
百年之後,給孩子一個彼此的依靠,説到之前先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