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就是城市軟實力
營商環境就是城市軟實力
李治國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選擇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6個市場主體數量較多的城市,聚焦市場主體和羣眾關切,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這既是對這些城市過往努力的肯定,更對提升營商環境這一重要城市軟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營商環境聽起來很“硬”,城市軟實力看上去很“軟”,兩者似乎不搭。實際上,營商環境就是城市軟實力的一部分。初到一座城市的創業者,不僅關心行政審批方不方便、快不快捷,還關心在這裏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否便利舒適……一句話,城市生活是否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也決定着這座城市有沒有吸引力,能不能讓創業者來了就不願走。
因此,不能把城市軟實力僅僅理解為文化上的軟實力,無論是資源整合還是人才集聚,都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這同樣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內涵。今年1月至7月,上海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917家,同比增長33.8%;上海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6家、外資研發中心15家,累計分別達到807家和496家。數字背後彰顯的是上海城市軟實力很“硬”、營商環境很“軟”,正是這樣的營商環境,讓越來越多的企業主體“愛上”了上海。
如今,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這一城市軟實力,還要在兩件事上下真功夫。
首先要提升制度軟實力。城市軟實力提升帶來的不僅是創業環境的改變,更有城市口碑和吸引力的提升。説到底,就是為了讓更多的市場資源能夠集中到更有利於發展的地方來。所以,要把制度創新作為主攻方向,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營造更加良好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不斷提升制度環境軟實力。要立足更高站位,橫向縱向比較,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對標兄弟省份的先進經驗,對標自身改革進展實際成效,主動找差距、找不足,虛心學習借鑑他人之長,儘快把短板補上,推動制度建設持續提升。
其次要進一步提升服務軟實力。隨着新興技術的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要包容審慎,讓政府各部門的監管和服務更精準、更貼心,甘當服務企業的“店小二”,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用部門的“辛苦指數”換來企業的“幸福指數”。
“政策措施千萬條,企業感受第一條”。提升營商環境這一城市軟實力,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這是日積月累、長期付出的結果,需要繼續精心維護、倍加珍惜。各地還應拿出更多辦法,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打造出新的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