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政治饋贈”宣戰?莫迪批“發糖文化”對國家發展“極度危險”

向“政治饋贈”宣戰?今年夏季,印度最高法院對各類選舉活動中普遍存在的“政治饋贈”現象表達高度憂慮,印度總理莫迪更是直言這種現象會直接危及國家發展,系列表態很快在朝野間引發激辯。所謂“政治饋贈”,就是各黨派通過一些免費物品、福利政策收買選民、獲取選票,這類行徑在一些國家幾乎等同於賄選,但在印度,這些“小恩小惠”卻是部分貧苦百姓改善生活的關鍵。

莫迪痛批“發糖文化”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2日報道,這場圍繞選舉腐敗的激烈辯論始於今年夏季。7月16日,莫迪在北方邦的一場政治集會上將政治饋贈行為稱作“發糖文化”,批評這種趨勢對於國家發展“極度危險”,並呼籲民眾不要沉溺於這種不良風氣。他表示:“發糖文化的愛好者並不關心修建機場、高速路以及發展國防工業,我們必須摒棄這種思想,將這種風氣從政界徹底移除。”

向“政治饋贈”宣戰?莫迪批“發糖文化”對國家發展“極度危險”

資料圖

《印度斯坦時報》稱,莫迪這番慷慨陳詞並非空穴來風:今年4月,由政府高級官員組成的專家團隊向莫迪提交了一份報告,稱印度一些地區的政治饋贈現象已經達到“喪失理性”的程度,放任這種趨勢或將導致一些邦政府“宣告破產”;更有專家聲稱:“我們正在走上斯里蘭卡的老路。”

但印度國內對“政治饋贈”卻沒有形成共識。印度最高法院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經受理一項針對“政治饋贈”現象的申訴,明確表示該類饋贈超出常規預算範疇即屬於“嚴重問題”,並要求中央政府及印度選舉委員會(ECI)方面做出回應。ECI4月回應稱,政黨提供政治饋贈的行為屬於“政策類決策”,這屬於中央政府管轄範疇。雙方之間“踢皮球”讓問題始終沒有明確答案。

選舉季即為“行賄季”

對於不少印度普通民眾而言,政治選舉活動算得上“喜聞樂見”。不同黨派為了拉票,會爭相派人到大街上、居民區裏發放各類福利,一些出手比較闊綽的黨派甚至會發放現金、貴重電器、醫療保險,甚至還有黨派會給選民發放黃金。香港《南華早報》直言,印度的選舉季其實本質上就是“行賄季”。

近年來,各黨派的“政治饋贈”與“福利性政策”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以至於外界很難辨別哪些舉措是在討好選民、哪些是真正為公眾謀福利。BBC舉例稱,就連執政黨人民黨都會在選舉季推出一些惠民政策,比如提供免費住房或住房補貼、為一些地區建設廁所和衞生設施、引入天然氣。在比哈爾邦,政府會為貧困生提供學費和自行車,鼓勵並幫助女孩完成學業;在泰米爾納德邦,政府興建公共食堂,為民眾提供政府補貼的“大鍋飯”;等等。

褒貶不一的“福利惠民”

自1947年獨立以來,“政治饋贈”一直是印度政治選舉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莫迪認為這種做法是不成熟、低效率的政治行為。政客們藉此來討好選民,最終卻並不會為之埋單,無法實現“對民眾負責”這一最基本的選舉承諾。對此,印度各方意見不一。

印度《商業標準報》一篇評論認為,在地方獲勝的“草根政黨”往往借債提供“政治饋贈”式的福利政策討好民眾,同時通過政治操弄、民粹抗議等方式要挾印度中央政府持續向其提供補助來填補債務黑洞。這麼做幾乎實現了“國中之國”式的地方統治,對中央政府的政策推進帶來阻力。通過對“政治饋贈”實施嚴格審核,莫迪政府將有力制約地方政黨的施政自由,促進提升中央政府的改革效率。

印度新德里電視台則評論認為,莫迪此舉是打擊“草根政黨”的重要手段。許多被莫迪定義為“政治饋贈”的政策,實際上是在瞭解當地民眾需求後,向民眾提供指向性“公共福利”,它反映了不同候選人對施政目標重點的不同。在野期間,人民黨自身也實施過類似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效果應由民眾自身投票決定,而不是被污名化為“政治饋贈”,遭到審核和攻擊。

《印度快報》發表社論稱,“政治饋贈”不能一概而論,很多時候是印度發展不完備、體系內部效率不高的情況下,幫助最困難的民眾,實現轉移支付的唯一方式。政治精英們並不瞭解實際情況,籠統地指責各地方的做法,這麼做既缺少同情心,更缺少政治智慧。(環球時報駐巴基斯坦特派記者 程是頡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4 字。

轉載請註明: 向“政治饋贈”宣戰?莫迪批“發糖文化”對國家發展“極度危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