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南昌城頭一聲霹靂驚雷,拉開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幕。
95年後,泱泱中華強軍號角嘹亮,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正邁向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
今天是八一建軍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週年。本報推出特別報道,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在京華大地尋訪遺蹟,讓崢嶸歲月照亮家國前程。我們對話老兵、採訪新鋭,聽錚錚鐵骨喊出練兵備戰。
焦莊户
地道戰結下軍民魚水情
地道戰,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游擊戰法之一。
在北京北郊順義區的焦莊户村,有一處地道戰遺址,焦莊户村的老老少少,都對那段往事如數家珍。
66歲的馬成,從小就聽長輩講地道戰的故事。“我家就有地道,入口在灶台底下,方便轉移。”地道入口的位置,當時誰也不能告訴,因為焦莊户地勢險要,入村掃蕩的日寇,也非常想了解地道的詳細布局。但軍民連心,守口如瓶。
焦莊户,地處密雲、懷柔、平谷交界。1939年8月下旬,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的一支部隊,在轉移中途經此地。雖然只在村裏住了三四天,但留下了紅色的萌芽。“有戰士就住在我家,還親切地喊我奶奶‘媽媽’。”
在隊伍的影響下,村長馬福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黨支部迅速建立。馬成的父親馬文藻當時只有19歲,但因為上過幾天“冬學”,識字會算賬,且膽大心細,也被組織所重視。馬文藻先是被派遣到懷柔,後在1941年返回焦莊户,成為該村第一任民兵中隊長。
在馬福的帶領下,村裏開始挖第一條地道。“當時的地道,主要是為了應對敵人的掃蕩。”馬成介紹,焦莊户東南、西南、西北各有一個日寇炮樓。這第一條地道,從村裏通往村外的金雞河。在一次日寇掃蕩中,順利把村裏暫駐的八路軍戰士轉移。
此時,地道戰已經在敵後戰場逐漸展開,成為抗擊日寇的有效方法。焦莊户村的村民,白天抗擊日寇,晚上挖地道,全村編織起密集的地道網絡,甚至與鄰村也有聯通。
“當時的村民、民兵和八路軍戰士,都依靠地道,與日寇周旋。”馬成説,日本鬼子不掌握地道狀況,所以也不敢輕易下地道,極大地保護了軍民的安全。後經實踐,利用村裏高低起伏的地形,建地道射擊孔,具有打擊功能。
“黨的軍隊,講軍民魚水情,這地道戰,就是最好的印證。”馬成説,軍民並肩作戰建立起的牢固感情,讓焦莊户的紅色血脈一直延續,“我們村參軍入伍的優良傳統,一直保持到現在。我父親參軍、我參軍、我女兒參軍。像我家這樣,世代參軍,並且以此為榮的家庭。在我們焦莊户,還有很多。從焦莊户走出去的軍隊指戰員,遍佈全國各地。”
曙光廠
“老航空”見證新空軍曙光
夕陽西下,晚風輕輕拂過紅色的磚牆,人們倚在露天座椅上,聊天、喝咖啡、享受夏日的清涼。“1959時間裏”文創產業園區,曾經是中航工業國營北京曙光電機廠的老廠房。“曙光廠”研發和生產的多型號微控電機,是國產戰鬥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9年11月11日,曙光廠在當時東北郊的“牛王廟”動工。那時候,還沒有三環路,“牛王廟”四周都是農田、墳塋、荒坡。現年75歲的劉寶坤,1975年冬天,從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身)畢業進入曙光廠工作。當時的中國空軍,主力戰鬥機還是殲-6和殲-7。
雖然看不到戰鬥機的全貌,但曙光廠的每一個職工都知道,自己生產的微控電機最終隨着戰機翱翔,守衞祖國藍天。每一架飛機都是由千千萬萬的零部件組成的,生產這些零部件的工廠,分佈在全國各地。
劉寶坤清楚地記得,每次新戰機試飛的消息傳來,廠裏的氣氛是既興奮、自豪又緊張。興奮,期待着中國的戰鬥機又離世界先進水平更近了一點;自豪,因為新戰機上有曙光廠多種產品;緊張,希望試飛萬無一失。
劉寶坤退休前,中國自主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殲-10開始陸續裝備部隊。自此之後,中國戰機不斷推陳出新,直到隱形戰機殲-20服役,中國空軍終於擁有了世界先進水平的戰鬥機。
“2019年國慶,看着國產的各型號戰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作為老航空人,我熱淚盈眶。”劉寶坤現在還留着當年曙光廠的老照片。退休後,他組織起北京五龍亭朗誦藝術團,時不時還創作關於曙光廠的詩歌,由朗誦藝術團的夥伴們一起朗誦。團裏有很多曙光廠的老職工,現在生產區雖然搬到了空港,但總廠辦公樓還在,最重要的,“家屬區還在,老同志們都還在。”
魚子山軍械所
炸彈連就地取材巧鑄雷
距離北京市中心約90公里的京東大峽谷。在這個季節,有很多人從城裏驅車至此,享受清涼。景區的一角,有一個魚子山抗日戰爭紀念館,它原是魚子山軍械修理所。
66歲的王寶成,是土生土長的魚子山村人,退休前在平谷區紀委工作,退休後任區政協文史委特約撰稿人。他從小就聽長輩們聊起山村的歷史,“我們村每一家每一户,都能找到當年參加革命的親戚、朋友。”在紀念館內,有一整面牆,記錄了各個時期,魚子山村入黨、參軍、傷殘、犧牲村民的名錄。
魚子山村光榮的革命歷史,開始於1938年。那一年,八路軍第四縱隊三十四大隊進駐魚子山。1939年,軍械所建成,前期主要是修理槍支。“當時剛進駐魚子山的八路軍戰士,有一半沒有槍。戰場上繳獲的槍支,七零八落,他們也捨不得扔,都帶回來修理。”
日寇對這個藏在深山中的軍械所,也有所耳聞。從1940年開始,頻繁對魚子山村進行燒殺搶掠。1942年,更是把魚子山村劃為“無人區”。該村共有180多人被殺害。
為了應對緊張戰局,八路軍重新整合軍械所,進行遊擊式生產。各單位進一步遠離村莊,分散到深山裏。這些單位中,有一個重要構成——炸彈連。紀念館內,還能看到當時炸彈連研製生產的手榴彈和地雷。雖然沒有電影《地雷戰》裏的天女散花雷,但有王八雷、枕頭雷。“這王八雷,專門用來隱藏在道路兩側。枕頭雷,裏面用硫酸作為導火索,稍微一傾斜,就能引爆。”
地雷好用,但鑄造卻不容易。鑄造地雷需要的焦炭,是用毛驢從唐山開灤煤礦運來。日寇封鎖山村之後,運輸焦炭路線也被切斷。村裏的老人,給八路軍支招,山上有橡樹林,經祖傳燒製方法,可以燒成白炭。經試驗,這種橡木燒成的白炭,火頭硬、熱量高、耐時長,是當時唯一能替代焦炭的材料。從1943年到1948年底,這些橡木,為魚子山軍械所的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
現在的魚子山村,經多年生態建設,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京東大峽谷景區,帶動民宿、採摘等配套產業,農民收入也節節攀升。“現在生活好了,但這段歷史,咱也不能忘。”
(原標題:京畿紅跡 家國情懷)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孫毅 文並攝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