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發現了,雖然原定4月份的北京車展延後了,但好多新能源車依然扎堆在4月份相繼登場,其中不乏各個傳統品牌的新品。五一假期又到了,不知大家有沒有計劃去看看這些新車呢?這期《一週新能源》我們重點來聊聊傳統品牌近期的那些新動靜。
就在前段時間奔馳和寶馬都先後發大招,推出EQS SUV和i7之後,這兩家德系巨頭就已經完成了新一代純電動旗艦車型的佈局。他們能否打響如意算盤,依靠奔馳EQS/EQS SUV和寶馬i7/iX,實現對百萬元級別的高端電動車市場的統治尚有待觀察,但從它們這一兩年的新技術、新車型研發速度來講,的確是底氣十足。
而剛過去這幾天,無疑是屬於日系品牌的showtime——本田、豐田都先後發佈和公佈了新一代純電車型的信息和售價(預售價)。而日產則在並未披露太多配置信息的情況下就開啓了“盲訂”,這無疑是對當下日產品牌號召力的一種試探。
如果你將本田e:NS1/e:NP1、豐田bZ4X以及日產Ariya這三台車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幾個很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按照現在它們的車身尺寸數據,本田e:NS1/e:NP1軸距為2610mm,定位為小型SUV;日產Ariya軸距為2775mm,軸距比奇駿略長,定位為緊湊型SUV;而豐田bZ4X軸距為2850mm,軸距甚至已經看齊漢蘭達了。
不知道這是不是巧合,三大日系品牌的“第一彈”新車不但都是SUV車型,而且市場定位還完美地相互錯開,避免了日系陣營自相殘殺的局面。
本田的e:NS1/e:NP1在動力、續航和智能互聯科技配置這些方面,算得上是中規中矩,但仍側重於強調本田在駕駛樂趣方面的優勢,不斷地告訴大家:我即便觸了電,歸來依然是少年,依舊是那個年輕的、熱血的本田。
至於豐田的bZ4x,外觀和性能參數談不上很前衞,但對豐田而言已算相當進取了。你可能笑它四驅雙電機版百公里加速才6.9秒,可能是同價位加速最慢的電動車;可能覺得低配版本的那個中控屏幕仍和我們的期望有距離,但這次豐田卻在其他不容易看到的方面,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新和競爭力。
比如大家很容易忽略的電池耐久度。豐田官方的説法,是“以10年90%的電池容量保持率為開發目標”設計的。同時,太陽能穹頂,也是一定程度緩解續航焦慮以及薅一些大自然的電量。甚至那個異型方向盤,其實在線控轉向系統和可變轉向比的加持下,方向盤實現了正負150度的轉動角度,可快速實現轉向和掉頭。
而關於日產Ariya的信息則較為有限,在官方披露的預售海報上,似乎仍在強調外觀和內飾的各種設計元素以及車內的大空間,難道這次的套路又是同級別最舒服的“電動大沙發”?但如果參考Ariya在國外的售價,直接折算下來,售價或許比豐田bZ4X還高一些。不知道國產的版本會否有驚喜呢?
此外,這次豐田和本田也一改過去在燃油車市場的做法,並沒有讓各自的兩家合資企業在產品上有太多的差異化,而且命名也高度相似甚至完全統一。很明顯,這次豐田和本田都意識到,現在正是攜起手來“力往一處使”的關鍵時候。
當然了,這或許也是參考了大眾品牌在國內經營ID.系列車型的一些經驗吧。
我翻查了3月份的新能源車銷量數據,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的幾款電動車合共售出了接近1.4萬輛,成績也算不錯。
大家覺得,日系三強會對大眾ID系列造成衝擊嗎?
或者正是有了本田和豐田的襯托,Smart品牌踏入新時代的首款純電動車全新smart精靈#1又有了更高的關注度。19-23萬元的預售價格和參數一經透露,已經收到無數小姐姐們的真香警告。
奔馳出設計、吉利出工出力,基於吉利SEA浩瀚架構打造而來。掐指一算,這smart精靈#1也算得上是極氪001的同門胞弟了吧。
smart精靈#1那圓潤可愛風造型,加上2750mm的軸距以及CLTC工況下560km的續航能力,似乎比起同在20萬元左右的本田e:N以及豐田bZ4X更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但不管怎樣,傳統品牌即便在全面電氣化之後,設計理念或者品牌基因都仍然得以延續,讓曾經喜歡他們品牌燃油車的用户,依舊能在電氣化的新車上找到他們曾經的影子和追求。這真的未必是一件壞事,畢竟現在國內新能源車滲透率也就20%出頭,仍有相當多傳統品牌的粉絲們未出手。
與其説傳統品牌還在自己的強項舒適圈內固步自封,還不如説他們已逐漸找到了屬於他們的路。他們與新勢力的爭鬥已不只是一些簡單的賬面數據了,而是在產品上那些令人熟悉而又不斷有驚喜的幸福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