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下區退役軍人張東倉:奉獻社會是我畢生的使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夏侯鳳超
當兵時英勇奮戰,榮立一等戰功;退伍後永葆軍人本色,投身公益事業,用心用情服務社會;疫情發生後,盡己所能籌集善款,奔赴志願一線,盡顯老兵擔當。他就是濟南市歷下區傷殘退役軍人張東倉,從當兵到退伍,他始終牢記初心,將奉獻社會、服務他人作為畢生使命,堅守在崗位上無私奉獻着自身力量。
退伍不褪色
“脱了軍裝還是個兵”
今年60歲的張東倉,1981年入伍,曾是一名偵察班班長,負責對敵重要位置的偵察任務。為保證情報的準確性,張東倉曾多次隻身潛入距離敵人只有幾十米的位置為炮兵提供情報,準確率達100%。
一次又一次地身臨險境,張東倉在一次執行任務中被敵人發現不幸遇險並遭炸傷。1986年底,被評為二級傷殘軍人的張東倉,帶着殘存在頭部、腿部的8塊彈片光榮退伍,共計榮獲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退伍後,張東倉回到濟南,進入銀行工作。在張東倉心中,自己“脱了軍裝還是個兵”,並始終保持着退伍不褪色的軍人本色。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他認真負責,勇挑重擔,主動請求擔負起最艱險的金庫警衞和押運工作,執行任務數百次,無一差錯,先後榮獲山東省金融保衞專業比武第一名、濟南市工商銀行“市級會計能手”、濟南市優秀市民等多項榮譽。
從大後方到最前線
疫情防控期間衝鋒在前
“我現在放下了‘槍桿子’,拿起了‘筆桿子’,一樣也要為社會做貢獻。”張東倉在當兵期間就是一位書法愛好者,退伍後他還創辦了書畫院,安置了多名傷殘軍人就業。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平靜。作為一名退伍老兵,張東倉也密切關注着疫情發展的形勢。“去一線,那是給醫護工作添亂,但我在後方,也要利用自己的特長為國家和百姓做點事。何不利用書法作品來出一份力呢?”組織書法界朋友們義賣義捐,是張東倉首先想到的事。
去年大年初二,張東倉聯繫了多位書法家和企業家,在歷下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書畫作品義賣,“書法作品共義賣籌集了6萬多元,我還捐了自己的傷殘金1萬元,全部購買了方便麪、火腿腸和防護雨衣、口罩等一線最需要的物資。”張東倉説,這些物資都配送到了歷下區13個街道轄區居委會的小區“守門員”手中。疫情防控期間,張東倉共組織了7次書畫義賣活動,籌集錢和物共計170多萬元。
在“大後方”為疫情防控工作貢獻力量的同時,張東倉心裏還是想着要到疫情防控“前線”出一份力。在得知歷下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統一組織、召集志願者到火車站參與疫情防控志願服務的消息時,張東倉第一時間報了名。因為當兵時肺部負過傷,在火車站值守期間,穿上防護服、帶上厚厚的口罩後,張東倉就全身冒虛汗,每隔兩小時就必須去衞生間透下氣。但即使這樣,身穿防護服的他,八天的時間裏,和“戰友們”順利完成了外地來濟旅客的分流工作。每當談起這段經歷,張東倉都會堅定地説,“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退伍老兵,就要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就要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衝鋒在前!”
戰友眼中的“老大哥”
帶動身邊人一起做公益
退伍後,老兵的擔當讓張東倉始終把公益事業放在心頭。在銀行工作後,他把每個月的傷殘金都捐獻給了長清烈士陵園;從2002年開始,每個月拿出一部分工資捐給貧困地區的兒童,成了他的一個習慣;每年春節,他都會和戰友們一起上門探望烈士父母……
“退伍之後,我就想着盡我所能,來幫助這些曾經一起並肩戰鬥過的戰友們。”張東倉心裏也一直牽掛着老戰友。去年中旬,他帶着油、米、面等生活物資和現金去看望老戰友。當他得知另一戰友的家屬因身體原因導致行動不便,還立即買了電動輪椅送到戰友家裏。
潤物細無聲,張東倉常年堅持做公益的行為也影響帶動着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馮林昌是張東倉的戰友,在他的眼中,張東倉是“小有名氣”的人,“我做公益,也受到了他的一部分影響。老大哥很優秀,應該向他學習。”
從“槍桿子”到“筆桿子”,從當兵時的英勇奮戰,到如今熱衷公益的“老大哥”,張東倉初心不變,“作為黨員,我會將奉獻社會、服務他人作為畢生使命。”張東倉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着自己的誓言,展現着退役軍人的優良風采,為泉城濟南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