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要來“攪局”?能把新能源汽車價格打下來怎麼着都行啊
文\秦叔寶
互聯網巨頭盯上新能源汽車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前有華為“暗度陳倉”蟄伏已久,後有小米高調錶示“爺要造車了”。
早在去年3月份,小米就宣佈加入造車大軍,初始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還計劃用10年10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來做這件事。
雷軍日前在推特上發佈對小米汽車的願景:小米汽車成功需要躋身世界前五,年出貨量1000萬輛。同時,雷軍還稱,“當電動汽車行業達到成熟時,世界前5大品牌將佔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
百花齊放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背後是資本的角逐
聽起來有點離譜,但實際上按照3C市場競爭規律來看,真正能生存下來的是第一梯隊。目前,多家造車企業試圖登上第一梯隊的寶座,但如今可能只有特斯拉、比亞迪算得上第一梯隊。如雷軍就曾表示,小米造車的目標是2024年進入第一陣營。
小米野心勃勃,就像一個蓄勢待發的“攪屎棍”。這份急迫確實不能怪小米,因為新能源汽車的牌桌上已經盡是老對手了。
互聯網公司對於造車這件事的野心總是不太敢展示出來。暗暗的以“天使投資人”或者“中國合夥人”的身份來參與這場盛宴。比如華為與賽力斯、阿維塔、極狐合作,京東投資理想汽車,360和哪吒汽車合作……不少造車新勢力背後都是互聯網企業的資本擴張。
沒有人比互聯網企業更懂造車
當前,企業跨界造車有三種路徑:
第一種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模式,代表企業是華為,聚焦ICT技術,通過與主機廠協作的方式,做智能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處於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第二種是“與傳統車企攜手造車”模式,代表企業是百度、騰訊、阿里,科技企業提供軟件和智能化技術,而傳統車企則負責整車製造。
第三種是“獨立造車”模式,例如小米選擇自己建廠造車,並將自身原有行業的優勢成果拓展應用到汽車中。
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百度汽車還未量產,華為還沒親自下場造車,留給後來者的機會越來越小,小米此時不下場,不行了。
2022年8月11日,雷軍在發佈會上展示小米汽車的階段性成果——自動駕駛,包括無保護場景自動掉頭、事故車輛自動繞行、多車道路口自動左轉、自動環島繞行、斑馬線禮讓行人和自動泊車入位+機械臂自動充電。
智慧芽數據顯示,小米汽車自成立以來,申請汽車專利125項,其中約70項與自動駕駛相關,涉及車輛目標檢測、路徑規劃、車輛控制以及達到L2+級別的技術。看來小米不再組裝到底,而是着力自主研發。
筆者認為小米的優勢不光在於算力,而是在於智能。
同樣一個指令“將音量調至百分之五十”,阿爾法極狐的語音助手小狐狸會一臉懵,最終用户只能手動調節,或者重複“音量調大”十幾次,達到最終效果。但是小愛同學早就麻溜地執行指令了。
除了核心技術,價格也是關鍵,這可到了小米的強項了。
小米產品普遍“性價比”較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強大的上下游供應鏈的整合能力,可以將供貨成本壓到最低;二是極強的網絡營銷能力。這正是新能源汽車所需要的特質。
據瞭解,9月28日,小米汽車首台工程車已經下線,下一個重要項目節點就是年底前汽車工廠竣工了。官方表示,小米汽車首款車將在2024年下線並開啓量產。
至於價格,去年雷軍曾經發起過一次關於未來小米汽車定價的民意調查,數據顯示,在1.7萬多名參與調查者中,希望售價在10-20萬元區間的人佔了81%。
如果首款小米汽車售價能控制在20萬以內,應該有一定的銷量。但能夠到達top5的地步嗎?未必。
就讓“攪局者”攪動這攤泥水,待時間沉澱以後,露出真正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