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殖民地註定不發達?為何英國的殖民地誕生了多個發達國家?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綜合

來羅列一下數據,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國家有56個,地區有2個,如下:
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新西蘭,瓦努阿圖,圖瓦爾,所羅門羣島,薩摩亞,瑙魯,聖文森特和格林納斯丁,聖盧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新幾內亞,斐濟,巴巴多斯,基里巴斯。
非洲有21個,南非,尼日利亞,喀麥隆,萊索托,博茨瓦納,加納,馬拉維,但桑尼亞,津巴布韋,斯威士蘭,贊比亞,烏干達,湯加塞舌爾,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塞拉利昂,肯尼亞,岡比亞。
美洲9個,美國某些地區,加拿大,伯利茲,圭亞那,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牙買加,格林納達,巴哈馬,安提瓜和巴布達。
亞洲11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緬甸,文萊,民主也門,中國香港。
歐洲3個,愛爾蘭,塞浦路斯,馬耳他。
後來變成了發達國家或者發達地區的有: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中國香港共六個發達國家或地區。

十九世紀,英國因殖民地遍佈全球因此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在300多年的時間裏,創造了極其輝煌的成就,那就是將殖民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個角落,建立了面積超過3300萬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國,今日英語作為全球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

而後的英國之所以不再輝煌,除了美德等國的激烈競爭,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兩次世界大戰讓英國元氣大傷,最終掉出了超級大國序列。一戰結束後,元氣大傷的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越來越力不從心,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也是風起雲湧,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於1931年出台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允許白人自治領獨立,但必須遙尊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至此日不落帝國開始土崩瓦解。

二戰結束後,英國更加元氣大傷,連管理印度這樣的殖民地也有心無力,加上美國為壓制英國等殖民帝國,高唱民族獨立,第三世界獨立浪潮更加高漲。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終於通過“蒙巴頓方案”允許印度獨立,隨後非洲獨立浪潮繼續推進,至此英國的海外領地只剩下安圭拉、福克蘭羣島、直布羅陀、聖赫勒拿等地區。

而獲得獨立的許多殖民地有許多成為了發達國家,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英國很注重佔領一些交通要點,通過卡住這些點來控制貿易通道,比如香港、新加坡、南非,蘇伊士運河、孟買。
因為地理位置好,只要是貿易路線不變,無論是誰統治,這些地方永遠都在所在區域相對經濟發達。一個比較鮮明的例子就是香港,香港扼守住珠江三角洲,有很好的區位優勢,但是其地理重要性和上海比要差不少,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香港的繁榮和存在感不如上海和天津,但是49年以後因為香港成了大陸唯一的窗口,所以迅速爆發式發達。
第二, 資源豐富,地理環境優越,便於發展農業和礦業。
新西蘭就是這樣的典型,地處温帶,氣候温和適合發展農業和畜牧業,而且歷史上也有過淘金潮,加拿大和澳洲也類似,雖然不如巴西、阿根廷這樣的南美大國,但是自然資源也是不錯的,比如歷史上加拿大的毛皮資源是非常豐富,曾經是新舊大陸間重要的大宗貿易,後來隨着社會和科技的進步,其森林、水利、礦業資源也慢慢的被開發出來。
但是從歷史上看,這三個地方在大英帝國的殖民版圖上實際是比較邊緣的,長期處於欠開發狀態,當時大英帝國的主要目光是放在印度和遠東,我上一條説的那些殖民地主要就是為了保證不列顛島到印度和遠東的貿易暢通,使印度和遠東的財富不受阻礙的從海路流向歐洲。
第三,人的因素,這個不多説了,總體來看英國人在經營管理上要高明一些。
被英國殖民過的國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美澳新大陸國家,一類是亞非舊大陸國家。所謂非常發達的都是新大陸的國家,如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至今貧窮的都是舊大陸的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亞、肯尼亞等。
為什麼新大陸的國家發達?因為這些國家的原住民佔比非常低,而歐洲移民後代佔主體。這些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國家治理體系、社會制度全都是歐洲的。他們曾經是英國的海外領地,根本就是英國人在海外的聚集區,類似於中國的唐人街。這些國家其實是海外英國。所有促成英國經濟成就的文化和制度要素,在這裏都有。這裏也被稱作英國的“衍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