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楊宏山:協同共治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綜合

垃圾分類是近年來城市治理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檢驗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隨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持續增長。2020年5月以來,北京市貫徹實施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全域範圍內推進垃圾分類管理。迄今,這項工作已實施兩年多時間,整體上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1.3萬個小區、3000多個村都納入了垃圾分類治理體系,廚餘垃圾分出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均有顯著提升,城鄉居民基本形成了垃圾分類習慣。持續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也要優化機制設計,強化責任落實,構建協同共治新模式,善作善成,久久為功。

全域垃圾分類

實施兩年來取得明顯成效

在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下,北京市堅持黨建引領、高位統籌、整體推進,調動多方主體參與垃圾分類工作,快速打開了局面。為強化統籌調度,北京市依託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委員會,建立“日檢查、周通報、月考核、月點評、月約談”工作機制,逐級傳導壓力,落實工作責任。各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安排人員進行桶前值守和指導,與居民面對面接觸,開展宣傳講解,引導羣眾主動參與垃圾分類。

北京市將廚餘垃圾分出量作為檢驗垃圾分類成效的一項重要指標,着力提升廚餘垃圾分出率。新條例實施三個月,家庭廚餘垃圾分出量由309噸/日增長至2000噸左右;半年後,廚餘垃圾分出量達到3700噸,分出率達到20%的高位水平,並基本穩定下來。為解決廚餘垃圾的後端處理問題,北京市加快設施建設,提高常態處理能力,推動資源化利用。

考慮到生活垃圾的實際情況,北京市在住建部規定的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個大類基礎上,增設了大件垃圾、裝修垃圾兩個小類,着力解決此類垃圾體量大、佔地多、收運方式不兼容的實際問題。通過增設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投放點,強化監督檢查,提高了這兩類垃圾的清運處理能力。

針對市民通過“12345”熱線反映的垃圾清運問題,市城管委依託“接訴即辦”機制,實行每月一題、專項治理,定期梳理問題清單,彙總形成數據,通報至各區,持續跟蹤督辦。對於垃圾治理難題,市城管委會同相關區和屬地單位,到現場進行溝通,實行掛牌督辦。經過持續整治,市民撥打熱線反映垃圾清運問題的訴求量呈明顯下降趨勢。

根據統計數據,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7.5%。與新條例實施前相比,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長近1倍。全市有害垃圾分出量30噸/日,全部運往紅樹林、生態島等有害垃圾處理廠進行處理。2022年一季度,生活垃圾日均清運量1.96萬噸,與2021年一季度日均清運量(2.02萬噸)相比下降2.88%;比2019年日均清運量(2.77萬噸)減量29.28%,垃圾減量成效較為明顯。

生活垃圾分類的新形勢新要求

新時代首都發展既要做好大局謀劃,也要在精治共治法治方面下功夫。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對城市精細化管理做出新部署,明確要求“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從源頭上促進垃圾減量,深化市民文明習慣養成”。

垃圾分類具有巨大的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有利於減少垃圾產生,降低垃圾處理成本,提高資源再利用水平。提高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水平,既要強化對行動主體的責任約束,也要針對性新形勢、新情況,有針對性地優化機制設計,更好地發揮居民自治和企業化運作的作用,推動形成“人人蔘與、家家分類”的良好風尚。

與基礎設施建設不同,垃圾分類離不開廣大居民的主動參與。當前,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承擔了大量工作任務,提升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新條例實施兩年來,在媒體宣傳、社區引導下,大多數居民已經形成垃圾分類意識,但尚未轉變為內化的生活習慣。一些租住户、流動人口的垃圾分類意識還有待加強。

另外,企業參與垃圾分類也有待拓展業務空間。產業支撐是垃圾分類可持續運作的前提,不論是可燃垃圾的焚燒發電,有機垃圾的堆肥利用,還是有害垃圾的無害化處置,都需要推進企業化運作,提升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當前,企業參與垃圾分類主要表現為回收中轉、垃圾運輸、末端處理環節,但尚未進入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環節。動員企業參與生活垃圾收集,需要引入經濟手段,讓居民參與垃圾分類交投能夠獲得相應收益。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楊宏山

基於互惠共享原則

構建協同共治新模式

垃圾分類工作涉及政府、企業、居民等多方主體,既要堅持行政主導,也要遵循互惠原則,在各方主體之間合理分配成本與收益,讓居民具有獲得感,企業能獲利,政府低成本,從而調動多方主體的積極性,促使各方主體相向而行,共同守護美好家園。

一是基於互惠共享原則,明確各方權利和責任,構建協同共治新模式。當前,垃圾分類過於依賴行政化手段,街居組織、物業公司承擔了大量任務,工作負荷較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共治”概念的提出,極大地豐富了公共事務治理的內涵。與行政秩序、市場秩序、自治秩序相比,共治秩序可將更廣泛的行動主體容納進來,發揮各自優勢,讓垃圾分類應分盡分、應用盡用。構建垃圾分類的多元共治新模式,既要發揮黨政系統的作用,也要兼顧各方訴求,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居民的積極性,鞏固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為此,政府可通過政策手段,推進可回收物的收集和轉運設施建設,鼓勵物業企業與專業回收公司開展合作,讓居民通過分類交投獲得收益。

二是強化組織領導,完善協調聯動機制,提升統籌調度能力。持續推進垃圾分類治理,需要基於問題導向,針對居民反映強烈的垃圾清運不及時、大件垃圾無處堆放等問題,依託“接訴即辦”機制,推進部門協同、市區聯動、政企互動,提升垃圾收運處置精準調度能力,協調相關責任主體,及時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綜合考慮居民訴求和作業要求,推進垃圾中轉和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垃圾分類處理能力;運用網格員巡查、現場檢查、視頻巡查等多種方式,開展監督檢查,主動發現問題,及時協調處置,督促居民、單位和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三是改進社會動員機制,引導居民強化內在約束,提高垃圾分類的遵從度。垃圾分類具有規制與服務雙重屬性,如果動員方式得當,理應獲得公眾認同並使環境獲益。垃圾分類治理需要構建議事平台,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各方主體基於協商對話達成共識,制定社區規約,強化內在約束。這種參與式動員機制有利於激發公眾的認同感和共鳴感,提升垃圾分類的遵從度。在上位法規範下,居住小區根據自身特點和資源條件,形成有效的垃圾投放和收集方式,既可以落實政策要求,又有利於滿足差異化的服務需求,提升政策執行的適應性和治理

四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支持龍頭企業參與垃圾分類收集,構建全流程企業化運作體系。垃圾分類包括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四個環節,彼此環環相扣,企業化運作是提高精細化治理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政府有必要提供政策支持,鼓勵信譽好、實力強的骨幹企業開展全鏈條、全品類運營,保障前後端無縫對接,形成市場化的垃圾分類運行機制。發揮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和規模經濟優勢,不僅有利於推進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利用,也有利於降低政府治理成本。

五是強化對生產者延伸責任的監管,促使企業改進產品設計,推進生產的綠色化、輕量化。商品過度包裝、快遞業務包裝材料的過度使用,也是生活垃圾產生量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我國已經出台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但相關規定社會知曉度較低,未能有效引導生產企業承擔綠色包裝、循環利用、廢棄物回收處置等責任。將生產企業的延伸責任落到實處,既要細化管理規則,也要強化監管執法,對失責行為予以懲處,促使企業更好地履行資源環境責任。

  

文/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楊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