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尋訪地震科學 防範災害風險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綜合

山東師大二附中一(3)中隊開展暑期紅領巾科學主題尋訪活動

今年7月份,山東地震台網記錄到山東及沿海地區共發生了天然地震15次。地震是什麼?我們山東哪些地方會發生地震?這些問題也引起了一(3)中隊霸王花小隊小夥伴們的熱烈討論。8月23日,霸王花小隊的隊員們就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來到了濟南地震館,尋訪地震背後的科學。

出發前幾天,一(3)中隊霸王花小隊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集思廣益,設計了隊徽、隊旗,還製作了條幅。老師説過,無論到哪,都得有山師二附小學生的精氣神,要有團隊榮譽感。路上,不管是少先隊員還是預備隊員,大家都昂首挺胸,精神抖擻,像在學校那樣排着整齊的隊伍,整隊喊號,扛着隊旗向着地震科普館出發!

古人眼裏的地震

古時候,人們常常把地震與神話傳説聯繫起來。例如,在我國,人們認為發生地震是土地神發威,或者是天上諸神對凡間的警告,因此,古代的皇帝常常通過禱告來祈求上天的原諒。而在深受地震困擾的日本,他們認為在地下住着許多不安分的巨大鯰魚怪,每當鯰魚怪們翻動身體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

科學認識地震

實際上,地震就像颳風下雨一樣,是自然現象。地球表面的地殼就像我們玩的拼圖板塊,一塊一塊拼合在一起的。板塊之間相互擠壓和碰撞就產生了地震。

在地震科普館,霸王花小隊的隊員們瞭解到了很多關於我國和山東地震構造帶的知識。

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作用,我國地震活動範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在全球大陸地區的大地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發生在我國。山東位於華北地震區東南部,地震帶主要分佈在以下區域:

山東內陸及近海還分佈着其他許多規模不等,方向不一的次級活動斷裂。這樣特定的地震構造背景,決定了山東及其近海是一個多震地區。這樣看來,我們省7月份發生15次天然地震還真是正常現象呢。不過講解員叔叔也告訴我們,大部分天然地震震級小,2.5級以上才有震感,震源離我們也很遠,所以我們是感覺不到的。

講解員演示了地震帶來的破壞,帶給我們很大的震撼。

地震是一種破壞力很大的自然災害,除了直接造成人員傷亡、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噴砂冒水外,還會引起火災、爆炸、毒氣蔓延、水災、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災害。

從地震科普館回來後,爸爸媽媽們帶領着我們在小區開展了一次地震來臨後的逃生演練。

下面就由一(3)中隊霸王花小隊給大家示範一下地震來臨後的應急逃生措施吧。

短短半天時間,講解員詳細講述了地震來源、地震構造、地震預測、地震危害到應急自救等地震知識,還有現場體驗內容,這些讓我們大開眼界,真正認識到了什麼是地震,我們還了解到了這些地震科學知識背後是好幾代地震科學家和工作者作出的巨大貢獻。媽媽在餐桌上常説糧食來之不易,好好吃飯是對食物最大的尊重;今天也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科學知識同樣來之不易,好好學習也是對這些科學家們的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