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千億,中國西部“怪物”工廠的秘密
作者| 宇多田
出品| 虎嗅科技組
封面來自虎嗅現場拍攝
如果沒有Rivian,是否會有人在國內瘋狂上頭“滑板底盤”?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好説。
2021年11月上市之時,這家連車都沒交付一輛的美國電動皮卡創業公司,市值竄到全球第三。儘管如今市值腰斬至700億美元,但上市高光達成後,Rivian的皮卡技術方案卻被投資人、車廠們與券商們拆解到“分子”精度——從電池設計到定製輪胎,供應鏈上的廠家們從未感受到如此火辣的關注度,以及競爭危機。
當然,來自市場最大的好奇心,仍然直指它的靈魂元件——“滑板底盤”。電光火石間,資本們開始迅速掉頭搜尋中國版本,而車廠們則開始新一輪自我內涵補給。
Rivian的滑板底盤效果圖
每天都花大量時間貓在貴陽郊區工廠裏的喻川,從2021年10月開始,突然開始需要接待來自東部地區一波又一波的考察團隊。最後,這演變為每週他都要不厭其煩地給投資人和車廠講解底盤集成化設計,以及工廠裏各種奇形怪狀的產品。
特別是一家著名的造車新勢力,已經連續打探拜訪工廠四五次,從電池到制動無一處遺漏。
“2019年前我們説滑板底盤時幾乎無人問津,給投資人科普時,除了説底盤,還要專門提及自動駕駛的優勢,才能得到一些瞭然的眼神。”
喻川話不多,有些靦腆,並不是典型的硬件創業者形象。這位做過建築師與視覺追蹤無人機,卻又精通3D打印技術的怪物工程師,坦率講,在創業前,是一個汽車門外漢。
但歷史告訴我們,在創新方面,門外漢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優勢。
2017年,他受到無人機分佈式驅動的啓發,集結了十幾個來自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設計師,開始一起為自動駕駛汽車設計一種看起來不那麼尋常的電動車底盤。同時,也走上一種從生存角度來看極為保守的創業路線——
在貴陽一處鮮少有人出沒的郊區,成立了一家叫PIX Moving的公司,租下一座工廠,耗巨資採購一堆大型3D打印設備設計出一個個小型工作站。
一直以來,團隊都以一種佛系的姿態,開鑿滑板底盤,測試自動駕駛(甚至舉行過無人車拆解組裝比賽,一堆車企工程師為了自我提升踴躍報名),升級打怪。
我們在PIX工廠內拍攝,圖片所屬權歸虎嗅所有
“滑板底盤不是一個新概念,七八年前通用和福特都做過類似的研發,但都不了了之”。 他記得剛創業時,由於線控協議的開放對於滑板底盤極為關鍵,但Tier1不樂意跟他們這羣窮鬼合作,所以在制動和轉向上吃了很多苦頭。
“很魔幻,如今很多公司説不出怎麼解決驅動、線控和材料問題,就説自己一直都有滑板底盤。” 他聽説剛剛又有一家車廠子公司要投80億研發滑板底盤,嘆了口氣。
“所有牛鬼蛇神,現在都出洞了。”
創新,在工廠才能發生
“大多來拜訪的投資人和工程師都有個誤區,大致意思是‘你的產品到底如何,壁壘有多高’。” 喻川被問到這個問題,其實每次很想糾正這個認知:
“壁壘不是我的產品,而是我的工廠。”
廠房沿路拍攝,圖片所屬權歸虎嗅所有
這座佔地5000坪的試製工廠,藏在遠離市區的深林裏。穿過多條貴陽的“創”字頭街道,大片在建的工廠羣隱約在灌木叢冒頭,從外觀看,你辨別不出任何獨特之處。
但工廠內裏,卻讓我們立刻感受到一種酷似車庫創業的文化——新技術最大的張力往往誕生於這裏。
這裏沒有電鑽聲與整齊的裝配產線。相反,它乾淨卻不規整,三座透明的計算機房佔據了核心位置——十幾個算法工程師在這裏用軟件牽引着全部有形物種。
算法工程師的工位在工廠中央的玻璃房內,圖片所屬權歸虎嗅所有
圍繞在玻璃房的四周,不算巨大的機械臂靈活吞吐、切割着鋼板、樹脂與纖維。這裏沒有味道,充斥着一種更像是發明家而非工程師的創造力氣質。
現場拍攝,圖片所屬權歸虎嗅
而大大小小、材料迥異的滑板底盤,在不同的角落被組裝和集成。它們最終都會以清掃車、無人小巴士以及物流車的商用車形態從這裏駛出。
無論軸距長短,平坦的肚皮外加四個車輪,暗示它們都出自同樣的軟件設計與柔性模具。每個月,至少有20個這樣酷似滑板的底盤交付給下游客户,其中一小半進入了美國與歐洲。
喻川身上帶着一種如今比較少見的工匠精神。周圍人形容他大部分時間,都戴着安全帽和防護服,窩在工廠裏,不是挑刺兒,就是從零部件與材料中找新靈感,給底盤結構做一些特殊的加減法。
員工説,他可以忍受車廠背景工程師的大吼大叫,但忍受不了算法博士一屁股釘死在座位上。
“看到這個牌子了嗎?” 對着我們,他指着工廠隨處可見的標誌牌大聲唸了出來,
“所有人必須都要到現場來。你可以不懂製造,不會用扳手,但你至少有眼睛和手。”
現場拍攝,圖片所屬權歸虎嗅
早在十幾年前,滑板底盤的聲名鵲起,如同“滑板”的字面意義一樣:
將以往燃油車內身體與底盤難解難分的制動、轉向、電池以及自動駕駛模塊等靈魂部件,全部按進這塊扁平的“滑板”裏,將權力徹底交給底盤。
平滑如面的“一體化”,標誌着大量零部件從車體中消失,以縮短開發週期為最大優勢。
在滑板底盤上,懸架系統、轉向和驅動單元一般可被看成一個整體,分佈在四個角上,可稱之為角單元,這是底盤整體性的體現。
它極受新一代電動車創業公司的推崇。無論是美國的Rivian、Lordstown,還是英國的Arrival,產品概念圖裏或多或少都釋放出了滑板底盤的元素,而這本質來自於汽車產業共同的演化趨勢——
一切都在變少。
更少的故障,更少的零件,更少的停工時間,更低的維護成本。
其中,把馬達塞進車輪內部或邊緣,給底盤與電池留出更多空間,也就是我們常説的輪轂與輪邊電機設計,便是滑板底盤概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PIX滑板底盤的四個車輪裏,我們看到了被塞進輪圈裏的馬達。他們也把這種輪轂電機的設計,稱為“分佈式驅動”。現場拍攝,圖片所屬權歸虎嗅
這也是一種在國外電動皮卡公司熱衷的驅動模式,你也可以在Lordstown等企業的產品設計圖上看到。
這家被富士康收購股份的美國電動皮卡創業公司,將自己的輪轂系統形容為“把汽車大腦與肌肉全部塞進輪子裏”。
這句話讓分佈式驅動的優勢顯得簡單直白:效率至上。
“除了簡化底盤整體結構,它把能量直接輸入車輪,減少‘不必要動作’,立即運動。” 喻川的無人機創業史,讓他極為推崇分佈式驅動。
而“軟件定義汽車”,也可以從這一點找到意義的註腳:
基於底盤域的分佈式控制系統被注入算法後,輪子滾動狀態與電池效率,也將以數字的形態被記錄下來,並傳送至大腦。
現場拍攝,圖片所屬權歸虎嗅
但它的缺點也很顯著,複雜性不容小覷。包括2013年福特發佈的輪轂式驅動系統,這個玩意兒在很多乘用車上都以失敗告終。
其中,由於電機被塞進了輪子,就意味着“非簧載質量”(能跟車輪一起跳動的部件)被迫增加,這樣做帶來的結果顯而易見——操控性與舒適度大打折扣。(當然,喻川認為,與分佈式驅動匹配的算法可對此作出補償,彌補操控性來的不足)。
另外,輪轂電機還會在高速行駛中受到劇烈的振動與摩擦衝擊,維護成本必然被計算在內。因此,即便讓製造變得簡單,但目前PIX 也只是把它用在了低速自動駕駛車底盤;
對於高速商用車,喻川説,類似Rivian的輪邊電機(把電機放在靠近輪子的兩邊)方案是一個更加妥帖的選擇。
喻川指出,Rivian的方案是把馬達放在靠近輪子地方(紅圈內部)用軸做連接
無論滑板底盤多麼受到追捧,但至少這座工廠,讓我們有了一個清醒的認知:
作為汽車部件的一部分,滑板底盤,只是解決了車輛生產中的一部分問題。
“它仍然會受到制動、電池和材料的多方面制約,你完全不能説自己造出了滑板底盤,就成了中國版的誰誰,或者對標哪輛車。”
事實上,更加長遠來看,恰恰是材料與工藝,決定了硬件產品的創新和壁壘邊界。就像畫家一樣,顏料與筆的豐富性的確承載着一個更大的創作空間。
這是一種用新型樹脂與纖維材料製成的車架,已經用於某款商用車型
我們看到,至少四台德國庫卡機械臂,在有頻率地敲打着一塊看起來像是鋁製材料的車頂蓋。然而,這種材質卻不是簡單的金屬,,而是一種正在試製的耐高温絕緣體——玄武岩纖維。
這是一種以火山噴出巖質為原料、拉開幾千米都不會斷頭的連續纖維,既能製成衣,又能做坦克,是一種沒有污染的工業優質原料。喻川正在考慮把這種材料與樹脂做融合,已做了上百次測試。
“這一類複合材料早已用於航空航天,最重要的是便宜且性能優越。” 他考量角度很簡單,成本只要傳統材料的一半,重量卻遠輕於後者,這無疑有利於整車造價。
工程師們在給一種新材料做彈性測試,圖片所屬權歸虎嗅
我們發現,至少在這座工廠裏,大量3D打印的一體化結構件與新材料,取代了造價億元的模具開發週期。
這些元件從設計再到試製的過程,很像從一端的“計算機”輸入,再從另一端的“絞肉機”裏流出。在這裏,唯一不會被打印的,只有電子器件、電纜、活動部件及橡膠墊圈。
正在3D打印一個器件,現場拍攝,圖片所屬權歸虎嗅
因此,如果要做更加大膽的創新,就必須思考一個看起來漏洞百出的問題:
造車供應鏈上成本高達上千萬的衝壓壓鑄與模具修改費用,是否可以被單模塊成本80萬左右的3D打印工作站所取代?
如果可以,那要做到什麼?
事實上,3D打印,底盤一體化,甚至是工程師用扳手擰螺絲的節奏……這一切都指向了軟件。
軟件,才是這座工廠的“靈魂統治者”。
採礦與物流車的滑板底盤差異巨大,每一次從頭再來絕不現實,PIX 團隊不得不徹底重新思考底盤的設計方式。在這個過程裏,無論是3D點雲掃描,還是CAE工業軟件,都是讓瘋狂想法成型的基礎。
有趣的是,他們在一個達索的工程模擬軟件上做了二次開發,以底盤的軸距、長寬高為“槓桿點”,利用算法,自動做出輪胎、載重、電池組、材料強度等多個維度的校準結果(上圖)。
每一次設計結果,都會迅速傳遞給工作站,而工程師的手上也會附上一張新的元件設計清單。當然,在製造過程中,依然需要軟件進行誤差校準。
工程師通過點雲掃描對比實物尺寸與設計尺寸,以減少誤差。現場拍攝,圖片所屬權歸虎嗅
簡單來説,就是當你想定製一輛皮卡和一輛巴士,兩者底盤尺寸細節差異巨大,但卻均可以在不長時間內,由同一個算法平台校準出不同的設計細節。
而這在傳統工廠,是必須推翻重來、不可想象的。
競爭、自由與開放
這樣一座極度靈活又以小型製造平台為核心的工廠,在全球也有一個非常時髦的名字——“分佈式工廠”。
它主張在全球各個地區遍地開花,但規模並不龐大,“小量多批次”是這種工廠模式的最大特點。
現場拍攝,圖片所屬權歸虎嗅
但這一理念與模式,某種程度上,也與乘用車市場的大規模量產化需求有一些背離。
更不用説,滑板底盤的結構特點,結合近年來大熱的底盤電池一體化技術,都意味着所有關鍵能力被納入底盤廠商囊中。因此,它們很難作為單獨個體為乘用車車廠服務。
3年前,Rivian與福特合作滑板底盤最終不了了之,便能説明很多問題。
喻川個人也並不認同“底盤廠商將作為Tier 0.5為車廠服務”這個説法。在車廠尋求擺脱Tier1,將技術能力極盡收攏的趨勢下,Tier0.5這個概念應該安在車廠自己頭上才合理。
“目前不會考慮服務乘用車企業,商用車仍然是我們最大的市場。”
他提到,在滑板底盤大火後,近半年來自商用車市場的多筆小批量訂單,已導致產能不足。這也是又獲批在旁邊修建了一座1W平米廠房的最大原因。
下個月要交付的無人巴士
但不可否認,PIX 不可能不覬覦乘用車。有人曾透露,他們一款類似五菱的乘用車車型已經提上了試製日程。雖然進不了主流車型圈層,但這更像是一種創業公司的預防機制——
“雖然手裏有訂單,暫時也不用為融資發愁,但中國的市場競爭環境必將會帶來更多變故。”
2019年他們跌落低谷,是地方政府和資本拉了一把。但當真正等來風口,在魚龍混雜的汽車市場,真正的挑戰對他們來説才剛剛開始。
長達5米的商用車底盤模型
喻川本人與PIX Moving的企業風格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色——競爭色彩並不濃厚,多年來以一種相對保守的姿態對待市場,卻又極度活躍在全球軟硬件創新人才羣體中。
沒錯,這是軟件市場,或者説硅谷文化最為推崇的生存方式——擅用“開源”的免費力量。
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分佈式社交平台DeAuto,估計汽車設計產業內也沒有多少人聽説過這個社羣。但與國內大大小小目標感強烈的開發者比賽相比,他們的賽制堪比一股清流,取得的效果卻可謂巨大。
左邊一列都是參賽設計師,他們在這裏都有窗口發佈自己的作品
不久前,他們在社區裏發佈了一則公開徵集“滑板底盤車型設計”方案的英雄令。雖然我深信創業公司與小規模社區也能藏龍卧虎,但對他們的產業影響力卻保持高度懷疑。
然而,當喻川依次打開數十份設計師寄來的車型作品時,我的確需要改變一些固有成見——
其中一半方案的設計水平,都堪稱一流。而這位白俄羅斯設計師作品極為獨特(下圖),完全不遜色於CES上汽車巨頭們發佈的概念車型。
設計效果圖全部由設計師本人提供
這個作品並不是第一名,但喻川卻決定要把這個作品試製出來,因為PIX現有的製造工藝可以滿足這樣一個創意車型。
當然,儘管沒有人能給出“它們是否會獲得市場歡迎”的肯定判斷,甚至,造價可能令人咋舌,但這種集結全球人才而生的靈感,一定能幫企業把市場半徑擴大到看不見的地方。
2022年,PIX來自海外的訂單有了明顯增長,抵消了國內的不景氣。這些年他們在海外積累起了名氣,是“開放”對一家硬件企業創新的最好啓示。
停在工廠外的自動駕駛汽車,他們從2018年便開始組織自動駕駛汽車拆解挑戰賽,5年前筆者曾參加過
“我們不會去做模仿和抄襲,也相信我們不會輕易被模仿和抄襲。”
當然,材料與工藝的創新之所以能按照喻川的意志成長,也許是這片遠離東部市場僻靜之地的另一種保護機制。但未來,他們一定會遭遇更加猛烈的狙擊。
get your hand dirty。至少“把工程師都踹進工廠”這一點,值得所有企業學習。
我是虎嗅科技組傅博,關注自動駕駛與半導體,歡迎交流溝通爆料(微信:fudabo001,加微信請務必備註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