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災害預警能力?全國首個極端災害預警智庫在川開建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楊霽月 實習記者 趙紫君
近年來,四川省不斷強化隱患排查、監測預警和工程防治,全面提高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努力建立完備的災害預警和防治體系,完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體制,為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服務。
9月7日,作為第十九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簡稱“海科會”)的分論壇之一,災害預警科技與服務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來自災害預警領域的300多位嘉賓齊聚成都,圍繞多災種預警技術、政策、法規、管理等話題展開交流討論。
解決小流域山洪非線性模擬問題
2分鐘完成53萬個小流域的實時連續模擬
“山洪災害是洪澇災害裏最薄弱的環節。”水利部減災中心工程技術研究部副主任劉榮華對於監測預警系統精準度和小流域山洪非線性模擬問題提出了建議。他認為,山洪防禦不僅要以雨量指標進行防禦,還應考慮上下游的關係和前期降雨的影響,在山洪帶防禦模式上,以水區為單元來進行分析,後台以流域為單元來進行計算。另外要建立漸進式的預警體系,綜合利用天氣預報的信息和洪水模型來進行預警,從預見期長的24小時到6小時的天氣預報作為落區的氣象預警,起到提醒的作用。
“洪水的預報精度在大江大河和資料比較好的中小河流大概能達到80%的精度,在小流域,特別是流域面積小於200的小面積,都是無資料地區。”劉榮華指出,針對無資料地區的問題,要採用大量高精度的地形地貌數據,考慮匯流情況,同時要結合不同預見期的各類數據,採用不同的方法去進行預報預警。據劉榮華介紹,研發的中國山水水文模型就是採用7例元素和6類水文過程,把山洪的影響要素串起來,再進行精細化的計算。他説:“一般來説山洪預見期實測降水大概就是半小時到2小時,而我們開發的並行的計算引擎可以實現全國53萬個小流域實時連續模擬2分鐘完成。”
建立全國首個極端災害預警智庫
助力提升抗禦自然災害能力
在論壇上,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還與西財智庫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全國首個極端災害預警智庫。據介紹,該智庫將立足四川,面向全國、全球,由頂尖自然科學、工程學、法學、政府管理學等多學科專家組成極端災害預警創新型研究團隊,旨在通過分析研究中國極端災害的個性和共性規律、化解措施、響應方案,協助制定基於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預警信息發佈規則,形成極端災害預警應對技術體系、政策法規、行政管理體系和社會響應對策體系,助力提升抗禦自然災害能力。
極端災害預警智庫主任、減災所所長王暾表示,極端災害預警智庫的成立,將有力推動中國多災種預警技術、應用、政策、法規領域的科研與創新。王暾介紹道:“智庫將聚焦我國災害預警、防災減災重大決策部署,整合專家資源,為四川乃至全國、全球防災減災工作科學決策提出專業客觀、有針對性、前瞻性、創新性和戰略性的對策和建議,加強極端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提升自然災害防禦水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