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 成
在北京市一家醫養結合機構做了4年治療師後,90後河北省女孩李阿花決定轉行;山東省女孩張欣因無法幫失去自理能力的母親找到一家價位適中、有專業醫護團隊的養老機構而自責不已……據媒體報道,本就年輕人奇缺的養老服務行業,近年又有人才流失的現象,特別是對一些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護理照料滿足不了需求。
養老行業的人才缺口有多大?全國老齡辦、民政部、財政部開展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為4063萬人。然而,《2018中國民政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我國鑑定合格的養老護理員只有44102人。這大致就相當於,一個護理員要服務近1000名老人,供需之懸殊,令人震驚。
按説,有需求的地方就應該有供給,但為什麼在養老行業,市場規律就失靈了呢?一方面,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養老服務行業,覺得這是個體力活,甚至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種;另一方面,很多老人及其家庭,沒有把養老服務當作一種消費,缺乏市場化的概念。
據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大學生養老服務就業意願調查報告(2019)》顯示,40.41%的人期待薪資在5001元至7000元之間,還有568人希望薪資在7000元以上。當現實和期望值差距過大時,很多學生只能選擇離開。要破解這個難題,首先就需要提高養老服務行業的整體待遇水平,當市場支付能力不足的時候,也有必要考慮來自政府部門的支持。
另外,也要鼓勵民營企業和社會力量進入養老服務行業。很多年輕人之所以不願從事養老服務,或者説從事了一段時間就選擇了離開,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並未看到這份工作的穩定性和前景。現有的很多養老服務機構是零散的、小規模的、社區化的,有的甚至只是臨時的,不像一些大單位、大企業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
換句話説,養老服務行業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本身就比坐在辦公室敲敲鍵盤、做做表格的工作艱難一些,只有所得勞動報酬明顯高於後者,才可能吸引到高素質的年輕從業者。而真正的養老服務工作,恰恰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就幹得了的,它需要一定的護理知識和專業技能,是有一定的門檻的。
養老問題,不是一個行業的問題,它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因此,也不僅僅是養老服務機構獨立就能擔起重任的,還需要政府部門、醫療機構、甚至是教育機構來協作完成。比如,高校在養老護理專業方面,能夠為行業提供多少優質人才?直到2019年9月,天津職業大學與天津理工大學聯合才開辦了全國第一個養老本科專業,由此也可見,從人才培養的源頭,還需要下很多功夫。
因此,對於從事養老服務的企業,有必要給予適當的金融、財税、土地等優惠政策;對於從事養老服務的高校畢業生,則可以給予一定的住房補貼、獎金或個税減免等看得見的優惠。可以預見的是,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養老服務市場只會越來越大,這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一個新興產業的機遇,值得好好把握。(樊 成)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