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專訪50年前的親歷者 | 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決戰時刻
施燕華是1971年中國第一個聯合國代表團的隨團翻譯,後來也是鄧小平的翻譯。她告訴《環球人物》記者,自己經歷了許多中國外交的風雲時刻,但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仍是她最難忘、最無法取代的記憶之一。
本文為《環球人物》雜誌即將上市的第456期封面《1971-2021 聯合國的中國時刻》系列報道的第一篇。
直到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之前的最後一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喬治·布什(1988年當選美國第51屆總統)仍在負隅頑抗。
當地時間1971年10月25日晚,紐約聯合國大廈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那裏正要表決是否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及是否將台灣代表驅逐出聯合國。或許已預感到即將“兵敗如山倒”,布什要求上台發言,試圖在恢復中國合法席位的同時仍在聯合國內保留台灣代表。
這番無謂的掙扎換來了很多國家代表的嘲笑。會場內四處傳來“NO”的呼聲,伊拉克代表甚至上台發言:“如果美國還想為蔣介石集團保留席位的話,不如讓台灣代表坐在美國人的座位上。”大家鬨堂大笑,只有布什尷尬得一言不發。
1971年10月25日晚,聯合國通過了著名的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此後很多年,聯合國代表大會上沒有再出現那樣歡騰的場面。那夜人聲鼎沸,有的國家代表拍着桌子,有的國家代表高聲吶喊,甚至還有國家代表載歌載舞。
鄧小平的翻譯、吳建民大使的夫人、1971年中國第一個聯合國代表團的隨團翻譯施燕華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她經歷了許多中國外交的風雲時刻,但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仍是她最難忘、最無法取代的記憶之一。
“周總理很高興,
颳了兩遍鬍子才到”
北京時間1971年10月26日,在外交部翻譯室工作的施燕華收到了一份來自聯合國的電報。她拿起電報時,並沒有想到這會是一份歷史性的電報。
“即便是中國未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時,聯合國也會將關於中國的決議用電報發給外交部。尤其是討論是否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電報,每年都會來一次,以往的結果都是‘不通過’。但是,那一天的結果是‘通過’,電報上還邀請我們去聯合國參加大會。”施燕華對《環球人物》記者回憶道,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正義的勝利”。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問題專家周戎,那一年才16歲。他至今都記得,聽到這個消息時,北京到處是“敲桌子、打鼓”的熱鬧場面;他乘坐公交車,車上一名中年人在激動地背誦着“提出兩阿提案的22個提案國名單”。雖然16歲的少年對這個消息背後的深遠意義一知半解,但和所有北京市民一樣,振奮極了。
同樣興奮的,還有聯合國中文處的工作人員。雖然中文早就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但此前台灣當局的代表用英文發言,文件也用英文表述,中文處的翻譯們像是閒散人員,也備受其他語種工作人員的歧視。
施燕華説:“當新中國恢復合法席位後,我們要求所有關於中國的文件都要翻譯成中文,我們的發言也要用中文。中文處的工作人員終於有事做了!”
好消息也以最快速度報告到了中國領導人那兒。去不去參加聯合國大會?各方有不同意見。周恩來等人請示毛澤東,得到了答案:要去。為什麼不去?馬上組團去。隨後,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被指定為團長。
喬冠華馬上進入緊鑼密鼓的臨戰狀態。11月初,他在外交部六樓東側的大會議室主持召開代表團成立大會。周總理接見了代表團多數人員。“周總理見代表團的時候是晚上,當時代表團的司機、廚師等工作人員都來了。周總理很高興,颳了兩遍鬍子才到。他讓廚房準備了一些麪條,跟我們邊吃邊聊,叮囑我們‘放心去,局勢已經穩定’,還談到‘一國的事本國人民管,世界的事各國管,聯合國的事要所有會員國共同來管,這是歷史趨勢,歷史潮流不可抗拒’。那一刻,我們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與榮譽。”施燕華説。
出發前,喬冠華特意叮囑後勤人員一定要帶一瓶茅台。施燕華一開始不理解為何這樣做,後來知道原因了,她覺得“非常有趣”:“1971年挪威駐華大使調任聯合國之前,曾堅定地認為中國今年肯定能恢復席位,但喬冠華堅定地認為還不能。兩個人為此打賭,如果中國在那年恢復席位,喬冠華去聯合國的時候就要為前挪威大使帶去一瓶茅台。”
11月9日,喬冠華帶領代表團正式出發,先由上海飛往巴黎,隨後轉機前往紐約。在飛往巴黎途中,飛機上不知怎麼上來一些外國記者。面對提問,喬冠華説道:“敵視中國乃至忽視中國的存在是沒有用的,難道這樣一來,中國就從地圖上消失了嗎?我們堅持一箇中國的政策,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整個答問過程中,喬冠華始終不卑不亢,妙語連珠,談笑風生,還不時插上一句英語,對中國成語作出幽默的解釋。咄咄逼人的西方記者不時發出笑聲,甚至還報以掌聲。
·1971年11月12日,美國紐約,中國代表團團長、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髮表講話。
“喬的笑震碎了
聯合國議事大廳的玻璃”
1971年11月11日,中國代表團抵達紐約,下榻羅斯福酒店。施燕華對《環球人物》記者回憶道,代表團開了兩次招待會,會上,前來參會的華僑情緒激動,有的熱淚盈眶。還有一位美國友好人士興奮地告訴他們“早就該來聯合國”,然後用西方流行的貼面禮“啪啪”親了施燕華兩下。她壓根兒沒工夫顧得上不好意思,腦子裏想的是:雖然美國政府倒行逆施,但美國還是有明辨是非的老百姓嘛!
施燕華還記得,多數美國普通人對中國代表團很友善。“有一次我上街被一個老太太攔住,她説:‘Hey !Are you from Red China ?(你來自“紅色中國”嗎?)’我説 :‘我不是來自紅色中國,而是人民中國。’老太太説 :‘Anyway(無所謂),你們終於來了。’”
而在羅斯福酒店的陽台上,代表團成員吳建民還與對面樓上的美國人來了一場“紐約式談話”。“有一次他從游泳館出來後,在陽台上就和對面陽台的美國人聊了起來。那個美國人説要請他吃飯,經代表團同意,吳建民喊我一起去跟那個美國人吃了飯。”
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時15分,中國代表團精神奕奕地來到了聯合國大會現場。會場外,施燕華看到了許許多多的記者,而美國警方則盡力將他們攔在外面。入場後,喬冠華鎮定地坐在中國名牌後的那張椅子上。此時,忽然有記者問他:“喬先生,你現在坐在這張椅子裏有何感想?”一直冷靜的喬冠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開始仰頭大笑。
·1971年11月15日,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面對記者提問,中國代表團團長、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前排左一)仰天大笑,前排左二為首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黃華。
“那是勝利的笑,是自豪的笑。面對問題,他僅有的回答是‘我現在的心情不是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同行的翻譯、後來成為喬冠華夫人的章含之在回憶錄裏寫道。
這張喬冠華大笑的照片不僅成為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還登上了中國歷史課本。美國媒體形容説:“喬的笑震碎了聯合國議事會大廳的玻璃。”那一刻,喬冠華不是代表一個人在笑,那是一個偉大國家重新站回世界舞台的自信與激動。章含之在回憶錄裏這樣寫道:“‘紅色中國’像一股巨大的旋風,席捲着這個經歷了20多年風霜的最大國際組織。中國終於昂首闊步地走進了這個大廳,打破了美國的封鎖,參與到世界大事的重大決策中來!”
聯合國大會主席馬利克致辭,對中國代表團出席大會表示歡迎。沒想到,馬利克發言後,要求致辭歡迎中國代表團的人排起了長隊。施燕華回憶道:“看了這個場面,我心裏充滿了自豪,因為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會議從上午10點一直開到晚上,對中國致歡迎辭的國家代表一個接一個。施燕華數了數,在這長達一天的“歡迎儀式”中,有50多個國家代表在會上對中國致了歡迎辭。“匈牙利代表之前在中國待過,他用中文發表了致辭。”
最後,大會邀請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上台講話。他邁着沉穩的步伐走上了講台,開始了近40分鐘的演講。演講結束後,全場肅靜,然後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掌聲。“當時我只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作為中國人真光榮!”施燕華説。
世界收到了美國自相矛盾的信號
翻開1971年10月27日的《人民日報》,會發現一個歷史的細節——報紙頭版多篇幅、多角度報道了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一事,而右下角的一條消息是“基辛格博士離京回國”。
·1971年10月27日的《人民日報》,報紙頭版多篇幅、多角度報道了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一事。
也就是説,當聯合國表決恢復中國合法席位時,基辛格身在北京。10月26日,基辛格準備乘機離開時,對紐約聯合國總部裏發生的歷史性瞬間還不知情。送行的喬冠華問了他一個意味深長的問題:“您覺得今年聯大,我們能恢復席位嗎?”
基辛格不假思索地説:“我估計你們今年進不了。”“你覺得我們什麼時候能進去呢?”喬冠華明知故問。基辛格説:“估計明年差不多,待尼克松總統訪華後,你們就能進去了。”喬冠華聽後哈哈大笑。
對於這段回憶,基辛格頗有些苦澀:“我的飛機剛剛起飛,電傳打字機就傳來消息,我們在聯合國保持台灣席位的那場戰鬥打輸了。周恩來後來告訴我,我離開之前他已經知道了聯合國大會結果,但不願意第一個告訴我,使我難為情。”
為什麼美國一面已經公開“為尼克松訪華作具體安排”,一面卻要在聯合國跟中國“戰鬥”?
時間回溯到1970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向國會報告中對中國使用了“偉大而生機勃勃的人民、有天賦和有教養的人民”等友善詞語,表示要“盡力採取同北京改善實際關係的步驟”。8個月後,尼克松在會見美國《時代》週刊雜誌記者時又稱:“如果説我在死以前有什麼事想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
1971年4月4日,日本名古屋世乒賽期間,中國與美國開啓了著名的“乒乓外交”。當美國乒乓球國家隊應邀訪問中國時,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親自接見了他們,並對他們説:“你們這次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訪華,世界“地震”。
但是,美國人一意孤行地將“對中國示好”和“恢復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割裂開來。尼克松認為,恢復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應該按照他的節奏走,對中國示好只是開始步驟。按照他的預想,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要在幾年後、自己的第二個任期內實現。
受此影響,美國政府作出了讓盟友也費解的動作。他們一邊頻頻向中國示好,一邊又讓國務卿羅傑斯和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布什極力阻撓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70年12月,布什成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時,曾被問到“如何處理人民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他的回答十分強硬:“如果中國被接納為聯合國成員國,美國就該立即退出聯合國。”1971年9月,美國與日本聯合提出了所謂的“雙重代表權”案,即北京和台北在聯合國都有席位,公然踐踏“一箇中國”原則。
美國盟友裏,有人問過布什:“我對貴國的雙重做法感到困惑。”並且給布什講述了漢語“自相矛盾”的典故,“尼克松總統宣佈要訪問北京,顯然不是為了宣戰,而是結束敵對情況。另一方面,貴國卻在聯合國內孤立中國,這不就是‘自相矛盾’嗎?”
面對這個提問,布什沉默了。其實,他自己也意識到其中的問題,就像有的國家駐聯合國代表發表的議論:“現在不是毛澤東或周恩來到華盛頓,而是美國現任總統尼克松要去北京‘拜見’毛澤東。見面當然是為了關係正常化,但這種情況説得不好聽可以叫做‘美國在討好中國’。”
布什也讓手下討論過,為何支持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國家越來越多。與會的美國官員給出了諸多理由,有人説“時髦的第三世界主義”讓北京勢力越發強大,有人説法國、加拿大同中國建交動搖了反對北京的勢力,還有人説周恩來在60年代訪問非洲的行動是“拉票行為”。但他們誰都沒提到美國自己“神經錯亂”一般的行為。
現任北京語言大學聯合國研究中心主任賈烈英對《環球人物》記者分析道:“這種自相矛盾的背後,是美國對於自己的掌控力過於狂傲自信,他們認為自己在聯合國是一手遮天的角色,就算向中國示好了,中國的席位還要靠他們‘首肯’。結果聯大投票的現實狠狠教育了美國,中國是大國,是一支重要的、獨立的力量,恢復席位是人心所向。”
決戰時刻
到了1971年下半年,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召開在即。中美雙方明白,決戰時刻就要來臨。此次大會有三項重要決議要表決,第一項為“逆重要問題案”,即“將台灣勢力驅逐出聯合國的表決須得到三分之二成員國的同意”;第二項就是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2國提出的著名的“兩阿提案”,即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並驅逐台灣勢力;第三項是美日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案。
直到大會召開前夕,美國人都自信滿滿地“雙軌操作”。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訪華。與7月的秘密訪華不同,此次他乘坐着總統專機“空軍一號”高調前來,為尼克松訪華做前期準備,並起草《中美聯合公報》的基本框架。
·1971年10月22日,亨利·基辛格(左)和外交部代部長姬鵬飛在北京十三陵的石象前合影。
當時接待基辛格的正是喬冠華。外交部成立了一個招待組,喬冠華曾在組內強調:“要爭取對《中美聯合公報》達成原則共識。中美之間存在着根本矛盾,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上,不能幻想一切都會順利。”
喬冠華的預測沒有錯。就在基辛格到達北京的同時,美國在聯合國緊鑼密鼓地展開一系列動作:尼克松親自給很多國家代表寫信,羅傑斯和布什分別找100多個國家的代表談話溝通,希望屆時大家能夠投票贊成美國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案。
但在另一方,很多亞非拉國家的代表也在為北京吶喊。坦桑尼亞駐華大使薩利姆把8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決反對“兩個中國”的聲明印成了聯合國大會的正式文件發給各個代表,讓他們明確知道北京的態度後,再投票給恢復中國席位的“兩阿提案”。墨西哥代表埃切維利亞更是直接上台呼籲各國“要遵循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大陸和台灣的唯一代表”。
在北京,喬冠華與基辛格的激辯也在同時進行,雙方就台灣問題你來我往。基辛格對於台灣的態度依然模稜兩可,而喬冠華則代表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一中一台”。談判進行了兩天,雙方陷入僵局。
時間來到10月25日,聯合國內的“戰事”也如北京的談判桌上那樣焦灼。第一個表決的是抬高驅逐台灣勢力門檻的“逆重要問題案”。最終,大會以55票贊成,59票反對,15票棄權的微弱優勢否決了“逆重要問題案”,即執行驅逐台灣勢力的決議,贊成票數量不再需要超過三分之二成員國數量,只需超過半數即可。美國先輸一招。大會現場此時開始沸騰,熱烈的掌聲持續了兩分鐘之久,大家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
在接下來表決的“兩阿提案”當中,除了恢復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外,還有“驅逐台灣勢力”的條款。
“兩阿提案”表決前,布什上台做了前文所説的最後掙扎,隨後尷尬下台。緊接着,大會開始表決“兩阿提案”,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性多數通過。當電子計票牌出現最後結果時,全場再次掌聲雷動,不少亞非拉國家的代表熱烈歡呼,甚至跳起舞來。場面之熱烈,情緒之高漲,令人驚歎。馬利克宣佈:“提案通過了,其內容立即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通告。”布什也不得不承認:“任何人都不能迴避這樣一個事實——剛剛投票的結果實際上確實代表着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的看法。”
·喬治·布什作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出席1971年的聯合國大會。
如今,這一幕已經過去了50年。這50年,是中國踐行多邊主義的50年,是中國全面參與和支持聯合國事業的50年,也是中國持續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的50年。對於這一切,施燕華心中感慨良多。“剛剛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時候,我們對於聯合國框架下的各項事務,是逐步參與起來的。而現在,國際大事已經繞不開中國。聯合國讓中國更加開放,中國也讓聯合國和多邊體制更加穩定。”
停頓了一下後,施燕華緩緩説道:“站在50年後的今天回看那個歷史時刻,我的心中除了自豪還是自豪。如今的中國,已經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屹立在世界舞台了!50年也是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堅持多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初心未改,中國也一定會在國際事務和多邊體制中發揮更大作用!”(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