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評論員 朱延魯
近日,丹麥足球運動員埃裏克森在比賽過程中突然出現心臟驟停,隨後包括隊友、隊醫在內的眾多在場人員對埃裏克森進行了一場生死急救,併成功將其從死神手中拉回。從埃裏克森心臟驟停到埃裏克森獲救,頃刻之間,施救人員給全世界上了一堂生動的現場搶救課。透過埃裏克森的搶救過程,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一旦發生心臟驟停,及時搶救非常重要。
據統計,我國每年有超過50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心臟驟停者中能夠獲救的不足1%。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患者多數在醫院外發病,遠離專業搶救人員,發病現場人員又不會搶救,從而喪失最佳搶救時間。
根據急救醫學知識可知,心臟驟停的最佳搶救時間只有4分鐘,也就是醫學上常説的“黃金4分鐘”。錯過最佳搶救時間,患者大腦就會出現不可逆損傷,甚至危及生命。一般情況下,只要是院外發病,專業搶救人員很難在4分鐘內到達現場。這就意味着,發病現場人員是否能夠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施救,將對搶救結果帶來重要影響。
隨着心臟驟停出現頻率的不斷增多,每個地方都可能成為發病現場,每個人都可能出現在發病現場。要確保心臟驟停者得到及時搶救,就要讓更多普通人學習急救知識、掌握急救知識。埃裏克森自帶明星光環,他的獲救是對急救知識最好的宣傳,這對普及急救知識是一個好機會。目前,我國普通人羣中掌握急救知識的人數,還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加大普及急救知識的力度,讓更多非專業人士學會急救技能,應得到各方面進一步重視。急救知識在普通人羣中覆蓋範圍越廣,現場搶救的這張網也就越密,人民羣眾的生命健康也會越有保障。
當然,要讓普通人成為發病現場的施救力量,僅僅讓他們掌握急救知識還不夠。像心臟驟停這樣的突發性疾病,是否能夠搶救成功,是一個概率性事件。這就意味着,現場的施救者可能會面臨搶救失敗的風險。有風險就有後顧之憂。因此,在普及急救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在法律、道德、社會等多個層面給予“敢於出手”的現場施救者免責,不能讓他們出力又寒心,從而形成一種在發病現場“該出手時就出手”的社會氛圍,讓人人敢當施救者,人人爭當施救者。這樣,“黃金4分鐘”的價值就會得到更好的驗證,更多心臟驟停者也會像埃裏克森一樣贏得“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