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末端”倒逼“大改革” 以“小切口”做“大文章”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是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面對各類災害事故時,消防救援隊伍要衝鋒在前、戰鬥在前,是應急的主力軍,這是職責定位;搶救遇險人員生命時,消防救援隊伍要科學高效、專業精準,是救援的國家隊,這是能力標準。
轉隸改制以來,面對“全災種、大應急”的形勢任務,和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隊伍建設方向,應急管理部黨委和黃明部長提出了建設現代化指揮體系的任務要求。消防救援局堅持黨委統籌、主官主抓、部門協同,以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精神,深入剖析當前消防救援隊伍作戰指揮中最迫切、最突出的矛盾焦點,聚焦基層一線,圍繞打贏制勝,從“最末端”倒逼“大改革”、以“小切口”來做“大文章”。
3年來,消防救援局連續在南寧、北京、大連、四川開展了一系列試點建設,初步探索出一套較為完整的、新型的現代化消防救援指揮體系,基本形成了現代化指揮體系的“四梁八柱”,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以南寧支隊新一代接處警和指揮系統為切入點,為一線救援提供有力支撐
消防救援隊伍原有的接處警和指揮系統均建於10年前,採用傳統技術開發,架構封閉、技術落後,缺乏智能、科學、高效的指揮平台,加之現場感知手段匱乏,導致指揮員和指揮中心仍主要依靠傳統經驗作決策。
針對上述問題,消防救援局按照信息主導、智能先進、提質增效原則,利用一年時間,在廣西總隊和南寧支隊開展試點,重構了智能接處警系統和總隊級智能指揮平台。
新系統投用後,南寧市在接警量不減情況下,首次實現全年火災零亡人,指揮支撐效能較過去提高了70%。目前已有28個總隊按照“南寧模式”完成了示範性建設。
——大幅提高警情受理效率。利用語音識別、轉譯和關鍵信息抓取等技術,有效提升警情受理效率,平均接警調派時間較過去縮短20秒以上;融合城市高點監控、物聯網感知、手機微信短信報警等手段,拓寬災情受理和與報警人溝通渠道,快速獲取現場視頻,輔助指揮中心提前掌握災情信息。在今年2月28日南寧市一建材市場火災中,報警受理時間僅用39秒,為轄區隊站第一時間到場控火爭取了寶貴時間。
——優化力量調派模式。基於等級、預案、編成等調派規則,利用智能化算法,融合災情規模、救援難點、救援力量時空分佈和戰力圖譜分析等因素,科學計算調派方案,快速下達調派指令。南寧支隊系統自動調派成功率(不需人為調整)已達82%,還在逐步提升。在今年10月12日廣西建設大廈火災中,系統智能識別起火建築為超高層建築,自動調派登高平台消防車、排煙車。
——強化輔助指揮效能。用好“一張圖”,整合典型戰例、處置要點和數字化預案,構建作戰決策資料庫,強化災前預警監測、力量前置和災中會商研判、信息共享,確保實戰中快速抓取作戰要素,用信息化支撐科學智能指揮。今年10月17日南寧市一農貿市場火災撲救中,現場反饋過火面積增加後,系統自動增派力量。
以北京總隊“一短三快”初戰機制改革為突破口,努力實現“救早滅小”
據統計,85%的火災和95%的搶險救援都是由轄區消防隊站獨立處置,98%的災情由不超過3-5個隊站聯合處置,因此災害初期能否控制住、處置是否快速高效事關滅火救援成敗。消防救援局利用半年時間,指導北京總隊試點開展“接處警時間短、出動到場快、戰鬥展開快、救人滅火快”的“一短三快”初戰機制改革,藉助新型實用技術,同步變革傳統教條的初戰模式。
——強化新技術應用。整合手機基站、短信授權等8種手段,將警情定位成功率從50%提升至95%,精度提高至10米以內;優化智能定位導航手段,準確掌握出動力量的實時位置、行進路線和到場時間,途中行駛時間平均縮短3分鐘;研發協作單位專用終端,第一時間共享災情、聯勤聯動微型消防站等社會力量,已在5800餘起初期火災中發揮先期處置作用。今年9月6日豐台區一起居民火災中,警情調派用時18秒,出動用時36秒,行駛距離2公里,消防站到場用時7分鐘,比導航時間提前2分鐘,由於救援及時,3名被困人員均未受傷。
——革新執勤戰備機制。探索了“一點三調、四面八方”“邊詢問警情、邊調派力量、邊推送信息”“先登車、再着裝”“途中紅綠燈聯動”等新模式,優化備勤室位置和站內登車路徑,實現“秒級受理、快速調派”,加強途中研判指揮、信息推送、安全提示,預先部署戰鬥行動,實行“到場即展開”。改革後消防站白天平均出動用時40秒,夜間52秒,最快20秒即可登車出動,比過去縮短30秒以上。
——抓實全程跟蹤指揮。以移動作戰指揮終端和應急通信裝備為支撐,推行實時推送要點、實時跟蹤行動、實時提醒風險,指揮直達末端“三個實時、一個直達”,提高一線力量科學處置水平,防止盲目蠻幹、造成傷亡。從北京市1-10月份7000餘起火災分析,改革後北京總隊從接警、出動、途中到展開,整體平均用時比過去縮短近4分鐘,到場展開效率提速一倍以上。
以大連支隊現場聯合作戰指揮通信和安全管控難題為着力點,提高大兵團合成作戰效能
高層建築、地下空間、大型綜合體等疑難火災撲救和重大地震地質災害救援現場,“內攻定位難、通信覆蓋難、指揮秩序亂”等問題一直是世界性難題。
消防救援局圍繞破解“大兵團、多力量”聯合指揮中的這些難題,利用兩年時間,指導遼寧總隊和大連支隊,將語音、圖像自組網、綜合定位系統等技術與作戰指揮機制有機融合,大幅提升聯合作戰指揮效能。
——優化現場安全管控手段。完善現場安全管控規程,利用室內精準定位、生命體徵監測、三維快速建模等新技術,將救援人員內攻定位精度優化到1米以內,通過現場掃碼快速登記,實時掌握單兵和班組的所在位置、生命體徵、行動軌跡,淘汰了人工登記、填表打鈎等舊辦法,有效降低了作戰安全風險;針對水域救援作戰安全問題,通過佩戴水域定位網關,全過程監控隊員位置和生命體徵,一旦發生落水遇險,可以準確定位、縮小搜索範圍、及時組織施救。在今年8月27日大連市雙崗區一蔬菜商鋪火災撲救中,內攻小組掃碼登記後深入內部,指揮部發現有坍塌風險時,安全員立即利用電台和定位系統下達撤離信號,內攻人員及時安全撤離。
——提高複雜環境通信覆蓋能力。運用語音、圖像自組網等新技術,探索了一套建築內外配合、靈活布點的應用模式,打通了複雜建築內部的通信盲區;針對今年河南抗洪搶險中遇到的地鐵通信難題,選用語音、圖像自組網設備,採用“有線+無線”組合佈設方式,在大連、瀋陽等地的地鐵站進行多次測試,實現地面-地下三層的信號全覆蓋,以及地鐵隧道內部縱深3公里音視頻傳輸暢通。
——快速實現大型現場組網。架設覆蓋全場的指揮專網,制定語音通信規程,規範各指揮層級通信頻道,要求每名指揮員必須配備和使用對講機,有效解決大型災害現場指揮亂、組織亂、通信亂等共性問題;利用無人機開展偵察測繪、通信中繼、喊話照明、物資投送等集羣化作業,發揮輔助支撐效能。今年8月27日凱旋國際大廈火災撲救中,內攻組在1樓和10樓架設語音自組網基站,消除通信盲區。
以四川總隊重特大災害現場指揮部為落腳點,構建團隊作戰指揮新模式
實施重特大災害應急救援時,從全國各地調派增援力量、實行跨區域指揮調度,現場必須要有一個便於架設、功能強大的指揮部和一支統一領導、分工明確的指揮團隊。
為此,消防救援局利用半年多時間,指導四川總隊利用方便運輸、易於展開的指揮方艙搭建國家現場指揮部,建立“一部六組”機制,構建團隊作戰指揮新模式。
——破解“斷路斷電斷網”極端條件下應急通信保障難題。目前,各總隊都已成立了前突通信小隊,消防救援局專門安排中央財政資金近3000萬元,為地震高風險地區的90個縣109支前突通信小隊配備了關鍵通信裝備;地震帶沿線的12個省、468個縣組建了8000多人的志願消防速報員隊伍。在今年5月21日雲南漾濞6.4級地震發生後半小時內,地震救援中,有9名志願消防速報員第一時間嚮應急管理部指揮中心報告震區基本情況,為災情研判和指揮決策提供第一手現場信息。
——創新推廣“1+3+N”現場指揮部。參照青海玉樹7.1級地震救援規模,指導四川總隊試點探索了由“現場指揮部、救援指揮中心、通信控制中心、綜合辦公中心和綜合保障車”的“1+3+N”指揮部建設模式,在“應急使命 2021”演練中得到充分檢驗。目前,河北、遼寧、浙江、山東、四川、重慶6個總隊已配備了指揮方艙。
——做大做強重大災害指揮中樞。在近兩年跨區域抗洪搶險中,消防救援局探索總結了“一部六組”(現場指揮部,下設指揮協調組、綜合信息組、應急通信組、戰地政工組、新聞宣傳組、戰勤保障組)的作戰指揮模式,解決了以前平時值班與戰時指揮崗位不對應、能力不匹配的問題,確保每個崗位都有明確的職責、清晰的分工、銜接的流程,在近兩年江西、安徽、河南等地跨區域抗洪搶險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實戰檢驗。特別是今年7月20日河南發生特大暴雨災害後,消防救援局調派周邊10個總隊4000餘名指戰員緊急馳援。此次救援點多面廣,參戰力量多、單位多,消防救援局立即按照“一部六組”的架構成立現場指揮部,搭建指揮通信網絡,統籌調配指揮現場各支力量,確保救援行動指揮體系暢通高效。
現代化指揮體系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工程,影響範圍廣,變革層次深。消防救援局黨委通過連續3年的試點先行、大膽探索,以建為牽引、以管為抓手、以訓為導向、以戰為檢驗,在初戰效能、平台支撐、聯合指揮、指揮團隊、指揮機制等重點環節取得了突破和階段性成果,但總體上還處於開篇破題階段,抓好試點成果轉化仍需加壓用力,深化改革創新依舊任重道遠。
今年是消防救援隊伍3年過渡期的收官之年,在這個時間節點和背景下,消防救援局將繼續堅持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方向,跟蹤指導各地在試點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不斷創新,改革執勤戰鬥模式,深化新技術實戰應用,優化指揮工作機制,力爭通過3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消防救援隊伍構建起權威高效、規範有序、信息暢達、專業支撐、執行有力的現代化指揮體系。
肖軒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