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人尋回記憶,流調溯源人馬建新:最先到達最危險的地方,是我的責任

6月21日,一位外賣送餐員確診新冠肺炎。從6月1日至17日,他每日通過“餓了麼”平台接單送餐,平均每天接50單左右。精確到“接單量”的流調背後,是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與地方病控制科科長馬建新和同事們的耐心和精細。

疫情突至,馬建新和同事們每天都在加班加點兒,他們爭分奪秒,一定要跑在疫情的前面,努力阻斷疫情蔓延。“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從事傳染病工作16年了。最先到達最危險的地方,是我的責任。”馬建新説。

馬建新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通過和確診病例溝通,第一時間找到所有密切接觸者,圈定患者此前去過的場所,勾勒出清晰的活動軌跡,為下一步人員隔離觀察、場所消毒提供重要依據。

幫素昧平生的人尋回記憶,談何容易。

馬建新有自己的妙招兒,比如啓發患者查看手機微信、支付寶付款記錄,精準“鎖定”生活細節。那位勤快的外賣送餐員的大部分回憶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找齊的。

有了線索,有時候還需要查監控確認。比如一個“大概兩三點去過菜市場”的回憶,可能需要馬建新坐在電腦前一幀一幀地“尋人”。此次疫情期間,有一次需要回看患者夜間就診的監控錄像,排查周圍是否出現過防護不到位的人員,馬建新和同事們不錯眼珠地看了兩三個小時的監控錄像。

“我們就是希望能最快最準地找到每一位被調查人的精準回憶,把病毒‘捂’在最小的範圍內。”馬建新説。

不僅僅是新冠肺炎疫情。16年來,馬建新一直堅守在首都傳染病防控工作的第一線,哪裏有疫情,就趕到哪裏。

2009年,馬建新調查本市首例H5N1禽流感病例,併成功在環境中追溯到了感染來源;集全科力量進行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攻堅戰,完成全北京市80%病例調查。

2013年,北京市發現首例H7N9禽流感病例,馬建新和同事們成功追查、隔離一名病毒攜帶者……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襲來,馬建新又衝鋒在前。1月21日,團隊第一次面對“疑似病例”,進行排查,馬建新挺身而出,“危險,我先上。我知道怎麼防護,大家可以放心。”

當時,馬建新和同事前往首都機場,對4位乘務人員進行排查。“凌晨3點半才往回趕,接着撰寫報告,白天繼續上班。”馬建新説,“最近大家都説,白班和夜班沒區別,反正都是在上班。不過不完成手裏的活兒,我們誰也睡不着。”

疫情不退,馬建新和團隊的每一天都是緊張忙碌,他説:“前路有我們,希望更多人可以安心正常的生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1 字。

轉載請註明: 幫人尋回記憶,流調溯源人馬建新:最先到達最危險的地方,是我的責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