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傾盡全力,孩子卻極力逃避,“家長邏輯”是親子關係的殺手
生活中許多事都不是努力就可以達成的,比如就算每天努力學習,也不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好學校;努力喜歡一個人,不一定能得別人的青睞;努力教育孩子,不一定能得到他們的認同。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努力遭遇失敗,其實都伴隨着方法和觀念上的錯誤。
就像父母常常為孩子操心,叮囑他們這個不東西要碰,那件事情不要做,父母心裏想的是為“孩子好”,殊不知一些方法和觀念並沒有真正照顧到孩子。
01有時,我們可能會遇到這些場景:
1、 孩子的玩具壞了一直哭,父母説“買新的就好了”
小玫很喜歡的玩具汽車突然壞了,趕緊告訴媽媽爸爸:“我的玩具汽車壞了怎麼辦?”一邊説一邊哭。
此時媽媽爸爸正盯着電視機屏幕,聽到小玫的話不耐煩地説:“不就是一個玩具汽車嗎?再買個新的就好了”。
誰知小玫聽到這話,哭得更傷心了。
媽媽可以理解小玫的這種傷心的心情嗎?試想一下,你非常喜歡的化妝品摔倒了地上,你把這件事告訴老公後,他説:“不就是個瓶子嗎?再買就行了”,此時的你會不會很生氣?
同樣的事發生在孩子身上,你心裏可能也會想“壞了就壞了,有什麼大不了”。
對於孩子的哭訴,你不僅無法感同身受,反而還會大聲教育孩子,認為他不懂事。
2、 孩子倒水澆了一身,被罰站了一下午
因為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了下來,小青不得不坐一段時間輪椅,真正體會之後她才知道坐輪椅有多不方便。
有一天家裏人都不在,小青想倒杯水喝,放水壺的桌子比較高,小青好不容易才夠到。沒想到把水壺放回去的時候,哐當一下,水灑了一身。
小青突然想到,前兩天兒子自己倒水不僅水灑了一身,還打破了他爸爸的水杯,因此被罰站了一下午。
原來他真的不是故意不乖、製造麻煩的啊,而是夠不到。
3、 孩子喜歡打籃球,父母卻覺得不務正業,應該好好學習
阿離從小就喜歡打籃球,每天除了學習外,在打籃球上花的時間最多。
父母對此意見很大,覺得阿離不務正業,要求他以後一星期只有一天時間可以打球。
阿離和父母抗爭説“打籃球不是不務正業,籃球也可以成為一種職業”。父母聽了很不理解:“周圍的孩子都認真學習,考上好大學,你也跟他們好好學學”。
其實,生活中像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很多,內容無非都是一個邏輯:父母認為自己説的話、做的事都是正確的,而且內心也是真正為孩子好。
“我都是為你好”、“你一點都不懂我”,這樣的對話再熟悉不過了吧。可為什麼父母的用苦良心總收不到好的效果呢?其實就出在邏輯問題上,很多人把它叫做“家長邏輯”。
02家長邏輯有多可怕?
“家長邏輯”本身沒有錯,父母希望用新的玩具安慰孩子、罰站孩子,是想教導孩子不要調皮;父母不讓孩子打籃球,努力學習,是希望孩子以後的生活有保障。
既然這些做法都沒有錯,那究竟哪裏出錯了呢?
問題就出在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上,大多數父母都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而非孩子的感受。
父母當然愛自己的孩子,可教育孩子時如果用阻止、責備、包攬的方式達到目的,孩子感受到的就只是不尊重、不理解和被羞辱而已。
想了解這背後的危害,我們可以從產生這種邏輯的原因來了解。
1、 看不到教養真相
網上有位媽媽分享:之前一直不理解孩子不喜歡逛商場,每次週末想帶孩子去那裏玩會兒,他總是沒多久就又哭又鬧,嚷嚷着要回家。
直到有一天,我蹲下來和他説話,無意間望向周圍的人羣。才發現,從他的角度看,周圍都是各種各樣的腿。
這時候我才知道,孩子來到商場看到的這些,怎麼會讓他覺得興奮呢?
“當我們身處跟孩子同樣的視角,能看清很多事情,也會發現作為父母的失誤”,這位媽媽如此説道。
2、孩子沒安全感
父母和孩子之間,如果總是不在同一個頻率,對孩子會產生巨大影響。
只要父母一直沒有理解孩子的情緒,沒有對喜悦、哭泣、憂傷表現出同理心,長此以往,孩子將不會再表達,甚至遇到這些情緒時會選擇自動屏蔽。
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這些情緒一直被過分壓抑,會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關係減弱。
一個在情感上總是被忽視的孩子,心理上會出現各種問題,內心敏感、缺乏安全感等。
就像北大生王猛一樣,小時候向父母表達感情,父母為了教育他,總是説一些刻薄的話,讓他覺得不被理解,不受保護。
這種童年記憶太深,導致他長大後也不願意面對父母的感情。
3、青春期叛逆爆發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大,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如果這時父母不給予充分的耐心,不理解孩子某些時候“怪異”的行為,孩子可能會做出叛逆的行動。
比如孩子嘴饞,吃各種零食發胖了,媽媽説:“你少吃點,長胖了不好看”。孩子聽了這話會覺得很難受,她當然知道長胖了不好看,她也想漂漂亮亮的,可嘴巴就是控制不住,這時媽媽一説就會覺得很委屈,乾脆連飯也不吃了。
媽媽覺得只吃零食不健康,強制孩子吃飯,結果孩子越來越難受,就可能會“討厭”媽媽,覺得在吃這件事上遭遇了打擊,很難過。
雖然大多數父母知道教養孩子並不容易,可為了能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還是需要多學習。
父母向孩子表達愛時,一定要建立在理解孩子感受的基礎上,關心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03解決這類問題,可嘗試鼓勵式教養
1、 處理情緒比處理問題更重要
遇到孩子哭時,千萬別選擇無視,要重視孩子的感情。
可以先安慰孩子:“你很難過是不是?難過的時候哭也沒關係,媽媽抱一下你好嗎?”
等孩子哭夠之後,再試着問他這些問題:
究竟發生了什麼?你現在的感受怎樣?現在你要怎麼辦呢?通過這件事,你有沒有學到什麼?當孩子哭泣時,只有當你先理解了他的感受,處理了他的情緒,告訴孩子正確的道理,孩子才會真正聽得進去父母的教導。
如果父母只喜歡跟孩子講道理,卻忽略他們的感受,結果肯定就是孩子根本搭理你。
父母要重視孩子的情緒,對人來説動手能力重要,情感能力也同樣重要。
在這個世界上,你不能期待關心自己孩子的感受,真正的愛來自家庭、來自親人。
如果孩子感受到了足夠的愛,即使在外面遭遇了挫折,同樣有充分的底氣應對。
如果父母也責備孩子、刻薄孩子,那孩子哪還有路可以走呢?
父母要懷着寬大的胸懷和孩子相處,和孩子建立親密的交流。在孩子沒有犯錯的情況下,堅定地站在他這一邊,這樣孩子的情緒才能得到很好的疏導。
2、 孩子犯錯先分辨本質
孩子不僅把水灑了一身,還摔壞了杯子,遇到這種情況,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生氣對吧?
可能你永遠沒有機會像小青一樣,體會到孩子身高不夠的困難。
孩子打翻水杯,並不是他本身想搞破壞,而是能力有限。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首先得冷靜下來,考慮實際情況,再對孩子進行教導。
如果真的是因為孩子調皮搗蛋闖的禍,可以給他一些懲罰。不過大部分孩子都不會故意破壞,他們只是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能力有限,不能處理好某些情況。
比如吃飯時筷子拿不穩,導致飯粒掉得滿桌都是;洗手時袖子掉下來,自己勒不上去,導致滿袖子是水。
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父母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成長。
3、允許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對大多數人來説,能找到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並不簡單,如果能持之以恆地堅持這種喜歡,就更加難得了。
有些父母可能覺得作為孩子就該好好學習,不要被其他事情耽誤了。
其實這種想法在現在這個社會已經越來越不合適,如果所有孩子都往同一條路上走,那麼這條路上的競爭肯定會很大。
父母想要孩子過上好生活,最好的情況是找到孩子獨特的能力,並讓他堅持發展,孩子在某個領域做到精通,會非常有競爭力。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經驗要求現在的孩子,相信孩子,讓他們去走自己的路,説不定會得到意外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