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陸軍是一支被廣泛視為具有較強質量和規模的武裝力量。僅從兵力來看,目前印度陸軍的規模雄踞世界前五、南亞第一,對於周邊鄰國來説可以説是相當嚴重的威脅。同時,印度窮兵黷武式的安全政策,客觀上決定了印度非常注重武器裝備的換裝,其部分裝備性能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表面強悍的背後,印度陸軍一些根深蒂固的結構性問題卻經常遭到忽視,特別是一些在軍兵種裝備比例方面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印度陸軍的作戰能力。
圖注:阿瓊主戰坦克
提到印度陸軍,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大到嚇人的主戰坦克保有量。目前印度陸軍裝備有2410輛T-72“阿杰亞”、2078輛T-90“毗濕摩”、242輛“阿瓊”,總計超過4700輛主戰坦克的裝備量着實有些驚人——要知道,印度陸軍現役總兵力約為124萬,平均下來現役人數與主戰坦克數量之比達到264:1,而一貫被認為“鋼鐵洪流”派代表的俄羅斯陸軍也不過是35萬現役兵力、裝備約2800輛主戰坦克(約2000輛T72,350輛T-90,450輛T-80,封存的不在計算範圍,俄羅斯有大批量封存的坦克)、現役人數與主戰坦克數量之比為125:1,美國陸軍更是在現役兵力達到125萬的情況下只裝備了約2400輛主戰坦克(美國和俄羅斯一樣具有大規模的封存品)、現役人數與主戰坦克數量之比僅為521:1。如此觀之,將印度陸軍稱之為南亞版的“鋼鐵洪流”毫不為過,即便考慮到其面臨的特殊作戰環境,印度陸軍裝甲兵的總體規模也是不容忽視的。
圖注:BMP-2步兵戰車
然而,坦克數量多,不代表機械化程度一定就高。相比於主戰坦克,印度陸軍的步兵戰車和裝甲運兵車數量明顯數量過少。目前印度陸軍的主力步兵戰車為BMP-2,總計裝備約2700輛。考慮到印度陸軍中的裝甲運兵車數量乏善可陳(僅有約100輛BTR-50),這些BMP-2幾乎是印度陸軍機械化步兵的全部家當——步兵戰車數量竟然比主戰坦克更少,這種局面在主要陸軍強國當中幾乎不會出現。相比之下,美國陸軍裝備有2500輛M2步兵戰車、1200輛M3騎兵戰車、5000輛M113裝甲運兵車、4350輛M1120“斯特瑞克”裝甲運兵車,僅步兵戰車一項就在數量上與印度陸軍基本持平。
圖注:BTR-50S戰車
另一個問題比較嚴重的方面是輕型機動車輛。印度陸軍目前裝備的輕型機動車輛極其繁雜,包括“馬欣德拉”550、“吉普賽人”、“狩獵風暴”、“波萊羅”、“蘇摩”等等。這些車輛不但型號過多,而且性能接近、並非形成搭配,這造成了很大的後勤壓力。但即便這些輕型機動車輛能簡化到一到兩個型號上,以目前的輕型車輛發展趨勢來看,其噸位也比較小、拓展性較差、多用途性單一,甚至只能承擔有限的兵力機動任務、連基本的火力和防護性都難以保證。印度並非沒有可用於替換這些車輛的車型,塔塔集團的“莫林”LSV高機動車在性能上與“悍馬”、“猛士”、豐田“疾風”等目前較為主流的高機動車相當,但印度陸軍並未對該車產生特別興趣。這種選擇或許與印度狀況極差的公路建設情況有關,但事實證明即便是在阿富汗山區這種路況極差的環境中高機動車都能妥善使用,以路況問題拒絕噸位更大的高機動車似乎説不過去。
圖注:米-17直升機
印度陸軍和空軍航空兵總計裝備有218架米-17、250架ALH“北極星”、81架SA319“雲雀”、49架SA315“獵豹”、15架CH-47F“支奴幹”、50架ALH-WSI“樓陀羅”、15架米-35“雌鹿”、18架AH-64E“阿帕奇”,總計數量696架。不難看出,目前印軍的直升機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難以與其龐大的陸軍規模相匹配,並且存在嚴重的技術問題和結構問題。表面上來看,印軍的運輸/通用直升機形成了輕、中、重搭配,但用作輕型通用直升機的ALH和用於重載運輸的CH-47F都數量不足,而米-17則需要在運輸直升機和突擊直升機之間轉換角色,同樣面臨數量與需求的衝突。
圖注:印度接受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而對於陸軍航空兵至關重要的武裝直升機,雖然有AH-64E這種高端機型,但數量過於稀少,作為主力的ALH-WSI又屬於輕型武裝直升機、火力和防護都明顯不足,因此只能用於低強度作戰。同時,數量不少的SA315/319設計於上世紀60年代,性能上早已落伍,只能執行有限的偵察和後勤任務。目前印度空軍和陸軍都在增加直升機的訂貨,但並沒有新的機型填補需求空白、同時訂購數量也不多,且主要集中在中輕型通用直升機,對於急需的重型運輸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仍然準備不足。這種質量和規模的直升機,莫説執行空中突擊作戰任務,就算是在戰役級軍事行動當中維持運輸和攻擊能力都很勉強。
圖注:M-46加農炮
相比於直升機,印度陸軍的火炮水平也沒好到哪去。印度陸軍目前的牽引火炮主要包括410門FH77B、900門M-46、550門D-30,以及2400門野戰炮。這些火炮基本上都是冷戰時代的產品,M-46加農炮甚至是設計於上世紀40年代末的“老古董”,其性能目前不説落後也絕不先進。為替換這些老式火炮,印度陸軍一方面在採購國產的“丹奴什”榴彈炮、一方面從美國購買M777榴彈炮,這兩種相當較新的牽引火炮至少讓印度陸軍的壓制火力在技術水平上接近了世界先進水準。但令人費解的是,印度陸軍一方面在升級老邁不堪的M-46、將其改為155毫米口徑的同時,卻在淘汰性能不錯的D-30、並用M-46替代,這種換裝方式在同時裝備有這兩種火炮的國家當中絕無僅有,也難以令人理解其中的邏輯。
圖注:印度裝備的K-9自行火炮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問題是,印度長期以來相當忽視炮兵的機械化。印度陸軍的自行火炮目前僅有80輛FV443、110輛2S1、50輛K9,前兩者的口徑分別為105毫米和122毫米,並非目前的自行火炮主流口徑。即便印度陸軍的換裝進程推進順利、K9能夠全部替換另外兩種較老的自行火炮,總計裝備也不超過300輛,自行火炮和牽引火炮的比例仍然不合理。而在火箭炮方面,印度陸軍的遠程火箭炮僅有62輛BM-30,與之搭配、數量較多的BM-21則正在被國產的“皮那卡”替代。但從設計特性上來説,“皮那卡”更接近BM-30,用該炮替換BM-21不但不相匹配,而且與BM-30存在重複建設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會影響到印度陸軍對火箭炮的應用方式。
圖注:BM-21火箭炮
綜上不難發現,目前的印度陸軍除了主戰坦克以外,其餘的主戰裝備幾乎都處於短缺的狀態。這種各類裝備比例不協調的問題,不但使得印度陸軍主戰坦克數量充足的優勢難以發揮,甚至還影響到了印軍整體的戰略執行能力。由此觀之,印度持續增加並更新主戰坦克,對周邊國家造成的威脅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突出,反倒因在主戰坦克上花錢太多導致其他裝備方面資金不足,這樣説來印度陸軍數量龐大的主戰坦克反倒有些“奇觀誤國”的意味。很難説這種奇怪的裝備發展模式是否一定不利於印度陸軍作戰能力的發揮,但也確實難説政策制定者一定是基於理性才決定了印度陸軍的“劍走偏鋒”。至於這種以常理衡量極不合理的裝備比例究竟戰鬥力如何,也只能在實戰中才能得到檢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