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以下類型的孩子乖巧懂事,卻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應重視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綜合

不久前,閨蜜文文要出差,就把孩子送到我家一週,説是老人身體不好,只能拜託給我了,孩子聽話懂事不淘氣,讓我安心帶。話説完,拉着箱子就直奔機場了,留下我和小朋友相對無言,只能大眼瞪小眼。

文文兒子今年七八歲,正是人嫌狗不待見的年齡,我本以為會很難帶。誰知道小傢伙吃飯穿衣玩耍都不用操心,自娛自樂有一套,一點不用麻煩我。直到晚上,才一臉怯怯地找我要枕頭,説是不然睡不着。

我這時候才意識到,孩子的一系列行為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看上去乖巧懂事,其實內心非常不安。倘若一直如此,對孩子的將來沒好處,家長應該重視。

今天就來為大家總結一下,孩子的這些表現都代表缺乏安全感,一起看一下吧。

①睡前必須抱着東西才能安心

以文文家兒子為例,本來以為隨便一個枕頭就可以,沒想到小傢伙要求頗高,一定是一直抱着的小熊維尼才行。結果大半夜的,我又開車去文文家裏拿娃娃,還好她家是密碼鎖,不然怕是我連門都進不去。

後來聊天才知道,小傢伙不抱着熟悉的玩偶是睡不着的,半夜還會驚醒。

對於這一類型的孩子來説,他們的內心是充滿不安的,以至於很難適應新的環境,需要原來環境的熟悉物品陪伴,才能融合新環境帶來的不安感。

②過分順從,過分乖巧懂事

不知道大家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只要有他在,酒桌上的繁雜瑣事都會有人料理,只要有他在,就永遠有人收拾爛攤子。

每每遇上這樣的人,我都會想到討好型人格。而過分順從、過分乖巧懂事的孩子,就是這樣的人,從小缺乏安全感,就會想方設法攥住一切可以獲得的好感。

③青春期容易自卑,容易走極端

十個自卑的孩子裏,八個都會是因為童年缺乏安全感。對於她們來説,從小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是最根本的原因。

因為從小沒有“避風港”,孩子面對外界時會覺得自己是一葉孤舟,隨着風雨而起航。這種長期壓抑會讓他們否定自我,長期活在他人的價值觀裏。

當然,乖巧懂事只是表象,長期壓抑的後果反而讓他們比常人更容易走極端。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遇上棉花也會受傷。”

——太宰治《人間失格》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也準確形容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遭遇什麼。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感培養不重視,認為安全感是自己給的,等到孩子長大後就好了。卻從沒想過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難成長為理想的大人,只因他們一生都在為童年的不安全感埋單。

説白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很難成功的。

同樣面對外界刺激,底氣足的孩子會迎接挑戰,甚至主動衝鋒陷陣;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會,任何些微的刺激對他們來説都是重擊,別説迎接了,恨不能縮回到安全區內才不至於瑟瑟發抖。

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來説,信任他人是很困難的事,對待社交會主動迴避,因為害怕受傷害。

①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兒童心理學中曾經提到過,兩歲前是家長為孩子打造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階段家長對孩子的需求不理不睬,孩子就可能將注意力轉移到物品上。

以文文家孩子為例,就是將對媽媽的依賴轉移到了小熊維尼上。不想重蹈覆轍,家長就要在孩子0-2歲期間充分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能夠最大給予孩子温柔的呵護和照顧,那就能夠最快建立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事半功倍。

②不預設“我愛你”的前提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你這麼不懂事,我真後悔生下你!” “你是個壞孩子!媽媽不喜歡壞孩子!”

以上種種諸如此類的話,都會給幼小的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陰影。要知道,小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是很嚴重的,尤其在六歲前,説父母是孩子的整片天都不為過。

假如家長動不動就為親情設置“前提條件”,就會讓孩子陷入“如果我不這麼做,媽媽就不要我了”的恐慌中,到時候即使乖巧懂事,也是被迫的,孩子本身是沒有安全感的,長大後也很難信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