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烏江源百里畫廊江水清澄、峯壁險峻(2022年5月31日攝) 歐東衢攝/本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6月13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用四個“前所未有”,描述十年間生態環境保護髮生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這十年,生態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這十年,環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長江干流全線連續兩年實現Ⅱ類及以上水體,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顯著上升。
這十年,公眾參與範圍之廣前所未有,生態文明成為人民羣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
這十年,全球生態貢獻之大前所未有,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
更可感的是,十年來,藍天白雲重新展現,綠色版圖不斷擴展,綠色經濟加快發展,能耗物耗不斷降低,濃煙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體明顯減少,城鄉環境更加宜居……神州大地,逐綠前行的詩篇俯拾即是:
在黑龍江伊春,冰雪消融後,森林萬木吐翠。“伐林”變“護林”,做強冰雪旅遊業,實施退耕還濕和生態涵養……黑龍江人民用勤勞和汗水喚醒冰封的林海雪原,書寫新時代的生態答卷。
在長江南京段最上游的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江風習習、滿目皆綠。實施生態移民,引導退捕漁民轉崗就業創業,從化工圍江轉成綠色發展……新濟洲從一個普通的江中小島變身生態寶庫,折射長江之變。
在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草木豐茂、湖水盪漾,引來北歸候鳥棲息。內蒙古自2011年全面啓動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讓草原“帶薪休假”,草原生態、牧民生活、畜牧業發展全面持續向好。
在西藏自治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羣的藏羚羊、藏野驢時而低頭進食,時而邁步奔跑。設置管理站、管護員,實施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開展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商業保險業務……一幅“最美第三極”的畫卷在藏北草原徐徐展開。
……
實踐證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特別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有一個過程,能源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實現碳達峯、碳中和任務艱鉅。
青山不負人,逐綠再出發。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們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着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繼續朝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奮勇前進,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文/魏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