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黃河故事丨二十八年鑄一壩

編者按:九曲黃河奔流不息,每一滴水都飽含珍貴回憶,每一朵浪花都寫滿動聽故事。為生動呈現70多年來河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治理黃河、利用黃河、傳承黃河文化的具體實踐,展示河南在黃河及其流域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發生的可喜變化,河南省政協融媒體中心聯合河南省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推出特別策劃《我的黃河故事》,結合《黃河記憶》專題史料圖書,從治理、生態、文化等多角度,記錄河南各級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為黃河及其流域治理作出的貢獻,激勵廣大中原兒女拼搏進取、砥礪奮進,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凝聚強大合力。

口述人:龔時暘,浙江紹興人,1927年生。曾任黃河水利委員會泥沙研究所工程師,黃河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副主任、主任。

大河網訊(河南省政協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楊)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聞名於世。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治理開發黃河極為重視。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干流上的一座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

“8年規劃,8年設計,11年施工建設,加上後來的驗收,全部算起來共花費了28年。28年鑄一壩,可見小浪底工程的複雜與艱辛。”龔時暘説。

我的黃河故事丨二十八年鑄一壩

為什麼選擇在小浪底興建工程?

1975年8月淮河上游特大暴雨給河南中南部地區帶來了毀滅性的災害,造成2座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和58座小型水庫垮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最大的洪水災害。

“經氣象分析,如此規模的暴雨完全有可能發生在三門峽—花園口區間,從而使黃河產生4萬至5.5萬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後果不堪設想。”龔時暘回憶,為此,河南省、山東省和原水電部在聯合向國務院報送的《關於防禦黃河下游特大洪水意見的報告》中提出:“為防禦下游特大洪水,在幹流興建工程的地點有小浪底、桃花峪。從全局看,為了確保下游安全必須考慮修建其中一處。”

報告於1976年5月獲國務院批覆,原則上同意,並指示 “可即對各項重大防洪工程進行規劃設計”。

為什麼選擇在小浪底建設?龔時暘説,當時有領導專家熱衷於桃花峪,黃河水利委員會堅決反對。“因為桃花峪是平原上的土壩,且下邊全是流沙,工程建成後也只能維持25年,淹沒損失巨大。比較而言,小浪底處於石質且為峽谷地帶,儘管會有淤積,但前有三門峽的經驗和教訓,完全可以通過工程措施來進行衝沙減淤。”

小浪底工程的上馬與否,成為各方的爭論焦點。1976年以後,每年都召開一次一二百人蔘加的研討論證會。

“其間曾有知名專家不支持搞這個工程,認為小浪底地質條件太複雜,根本無法施工,連導流洞也打不成。為了消除這方面的疑慮,黃河水利委員會在一無資金二無設備的情況下,自籌資金由自己的勘探隊施工,硬是在山中一塊一塊地‘摳’出一個試驗洞來,有力地反駁了對小浪底工程的疑問和異議。”龔時暘説。

28年鑄一壩

在經過各方長達8年的論證後,1983年5月,小浪底水庫論證會在北京召開。與會人員討論後同意小浪底工程上馬,並報經國務院領導批覆同意。“但主管技術的負責人不敢在立項書上簽字,連水利部主管領導也躊躇再三。他們認為小浪底地質條件太複雜,加上在黃河這條最複雜難治的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方面缺乏經驗,因此必須萬分慎重。”龔時暘説,最後決定,吸取三門峽工程前期研究和論證不足的教訓,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聘請國外知名公司進行前期工程設計,由此轉入又長達8年的設計階段。

小浪底工程的複雜性在於工程泥沙問題和工程地質問題。法國的柯因·貝利埃諮詢公司認為,小浪底工程的泄洪、排沙和引水發電建築物的進口必須集中佈置,才能防止泥沙淤堵。1984年9月至1985年10月,黃河水利委員會又與美國柏克德公司進行了歷時一年的小浪底輪廓設計。

1987年2月,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關於審批黃河小浪底水利工程設計任務書的請示》,小浪底工程在國家計委正式立項。1991年4月,全國人大七屆四次會議將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列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與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確定在“八五”期間開工建設。當年9月1日,小浪底水利樞紐前期工程開工。自1991年開工至2001年主體工程全面完工,又歷時11年。

“小浪底工程的建成並投入使用,是黃河治理開發的重要里程碑,使得黃河下游防洪標準從六十年一遇提高到了千年一遇,對下游兩岸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龔時暘説。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跨世紀、最複雜、最具挑戰性的工程,當時也是世界銀行在中國最大的貸款項目。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不僅解決了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而且為引進先進施工設備、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敞開了大門,為小浪底工程能夠在較短時間高質量建成創造了條件。從小浪底工程的前期中美聯合設計到後期的國際合作施工均可看出,小浪底工程從各個環節與國際管理模式接軌,是一項國際合作的典範,這些都同小浪底工程本身一樣成為留給後人的豐厚遺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18 字。

轉載請註明: 我的黃河故事丨二十八年鑄一壩 - 楠木軒